1.厄尔尼诺天气是否影响今年夏季热

2.3.6万气象站警告未来极端高温与暴雨将更频繁,会发生什么?

3.夏季空气质量检测平均数据明显降低是为什么

4.气候变冷与温室效应有关妈?

厄尔尼诺天气是否影响今年夏季热

江苏去年夏季天气表_江苏2019年天气

今年6月入汛以来,我国多地因降雨过程多、暴雨强度大而开启“连阴雨”模式。不仅长江中下游地区今年汛期以来的降水量创2000年以来同期新高,北京更是51天内出现32次降雨天气过程这一气象史上少见现象。

始于去年的厄尔尼诺对于我国开启“连阴雨”模式影响有多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将带来哪些影响?

多地开启“连阴雨”模式

自今年6月1日入汛以来,北京开启“连阴雨”模式,51天内出现了32次降雨天气过程。7月15日以来更是出现连续降水现象,这在北京的气象史上也是少有的。

与北京相比,今年汛期以来南方地区更是出现连续强降雨。其中6月26日至28日的一场强降雨覆盖太湖、长江下游和淮河三大流域,太湖流域面平均降雨量达112毫米,最大点雨量江苏江阴456毫米,安徽金寨400毫米。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孙丞虎对记者表示,2015年汛期以来的6月1日至7月20日,江南北部、江淮一带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两成至一倍,其中江苏南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

对于明显的降水偏多,孙丞虎表示,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汛至今的降水量,已经创下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数据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今年入汛至7月20日以来,累计降水量为398.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9.5%,为2000年以来最高值,甚至略高于发生特大洪水的1998年。

国家防总7月初公布的情况显示,今年汛期中小河流超过警戒水位的较多,洪水量级大。其中有1条河流发生超过警戒水位洪水,较2000年以来同期偏多57条,有33条河流发生超过保证水位洪水,4条河流发生超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厄尔尼诺的影响有多大?

针对今年南方降雨明显比起往年偏多的现状,水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对记者说,今年是“厄尔尼诺年”,南方发大水的可能性很大。

提到厄尔尼诺,人们自然会想到发生在19年至1998年“超级厄尔尼诺”,那次厄尔尼诺影响波及全球,也给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带来较多降雨并引发洪水,因此,各界纷纷猜测今年上述流域出现洪水的风险是否在加大。

对此,国家气候中心实时滚动监测表明,目前厄尔尼诺在继续发展,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呈现出大范围偏暖特征,中心强度超过3.0℃。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周兵认为,从2014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已经对我国气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期表现为2015年入春华南地区降水偏少、华南前汛期入汛偏晚、南方地区入汛以来频繁出现强降水过程。

国家气候中心多位专家预计,未来半年内,厄尔尼诺仍将发展,但强度应不会高于19年至1998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近期撰文指出,不同于19年至1998年厄尔尼诺的“高歌猛进”,目前的厄尔尼诺由于在去年春夏和今年春季均出现增温受阻而“大伤元气”的情况,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其强度应为强厄尔尼诺标准,即难以达到“超强”的程度。不过,丁一汇提出,对于东北地区,则还是应该对可能出现的较强降水有所准备。

南方需防洪水,北方仍“不解渴”

虽然南方多地出现强降雨、北京持续多雨仍未停止,但华北不少地区目前正在“喊渴”。天津东南部、河北东部局地目前仍存在中度气象干旱,离北京不算遥远的山东半岛的中西部更是遭遇重度气象干旱。

对此,北京水务局的专家对记者表示,虽然不少人感觉今年北京雨多,但是统计数据显示,至今为止,今年北京的降水并不比历史同期多,北方不少地区依然“不解渴”。

记者拿到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7月20日8时,北京全市累计降水量263.4毫米,虽然与去年同期的224.8毫米相比有明显增加,但是与常年平均同期降水量259.8毫米相比则基本持平。

“大家感觉雨多,主要是因为北京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20日至8月10日‘七下八上’的主汛期。主汛期间多雷暴雨,瞬时降雨量大,便给大家造成雨多的感觉。”王浩说。

不过,从多年统计的情况发现,因为北京地区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特别是主汛期,容易发生旱涝急转或者旱涝交替的状况。由于今年降水密集,有人提出北京市也许已经度过枯水期。但是,王浩和北京市水务局专家认为,根据水文周期性变化和模型预测并不能得出上述结论。

专家表示,北方缺水城市要加快建设“海绵城市”,增加降水回补地下水,不能让降水白白流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悦说,所有的城市地面都面临着“硬覆盖”加剧的问题,特别是在人口快速增长的城镇化阶段,过去90%的雨水可以有效下渗,现在只有不到30%的水能下渗补充地下水,余下的都迅速汇集在路面,造成内涝,流入下水道。

除了对北京等地偏多降水回补地下水的期望,专家表示,今年南方降雨多,也对保证南水北调向北方几省市调水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

://zhidao.baidu/daily/view?id=43&fr=daily-index-banner

3.6万气象站警告未来极端高温与暴雨将更频繁,会发生什么?

没有人会怀疑,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地球气候持续恶化的年代。

自从人类出现后,地球的气候就在不断变化,而且越来越恶劣、越来越迅速。尤其在进入21世纪后,全球平均气温不断攀升,几乎每年都要打破以往的记录。

最近,来自全球36000个气象站的数据被汇总起来,形成了一篇新的研究报告。塔斯马尼亚大学塔斯马尼亚农业研究所誉副研究员Jim Salinger和ARC气候系统科学卓越中心首席研究员、新南威尔士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副教授Lisa Alexander等人在得出结论后陷入了深深的担忧,并且警告世人:在如今的气候变化趋势下,地球上的高温气候将会越来越频繁。同时,暴雨等极端天气的频率也将越来越高、威力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地球,正在陷入危机。

结果显示:在全球范围内,高温天气频率有非常明显的增加。

以澳大利亚为例,整个澳洲大陆不仅极端高温和持续热浪不断增加。研究人员将1981-2010年与1951-80年进行了比较,发现异常温暖的天数有了非常明显的增加:在澳大利亚最北部的地区,每年至少增加了20天,其他地区也基本都有10天的增加,只有南部地区情况会稍微好一点。这样的异常温暖天数在一年四季都有增加,其中以春季尤甚。

至于新西兰,情况就更加令人担忧了,其夏季的天数已经比以往30

有了大幅增加。气象站数据显示,从1950年到2018年,平均气温高于25℃的异常温暖天气出现频率从8%提升到了12%。新西兰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也就是冬暖夏凉的天气。该国夏季的平均气温一般也都只有20℃,达到25℃的天数一般在19到24天之间。

然而,在2017-18年和2018-19年的夏季(新西兰位于南半球,他们是在夏季中跨年的),新西兰全国范围内平均温度超过25℃的天数分别达到了32天和26天,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平均数值。

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下,新西兰最大山脉南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发生了严重的融解,周围海域的生态系统遭受到巨大的破坏,南岛附近海域的巨藻以及马尔堡峡湾一带养殖场的鲑鱼大量死亡。

在极端高温天气不断出现的同时,低温的日子也在逐渐减少。在1950年至2018年期间,整个新西兰范围内平均气温低于0℃的天气减少明显,尤其是在北岛,已经完全没有这样的低温期了。对于当地的农民来说,那些在冬季寒霜中才能结果的农作物已经基本绝收了,或者他们只能通过一些化学手段来模拟出冬季的天气,但其效果仍有待观察。同时,其他作物也要面临气温上升的变化,像葡萄这样的作物,不得不转移到更靠南的一些区域进行种植才能保证收获。

(说明:艺术家绘制的澳大利亚山火图画)

对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来说,那些能够达到历史前10%的异常高温天气,在近些年来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

极端的高温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甚至是生命。尤其是那些老年人或者是已经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很可能在中一次暑或者是其他某些情况下,就突发某些疾病而丧命。

我们经常提到热岛效应,认为在恶劣的气候面前,城市才是首当其冲者。但研究表明,即使是远离工厂、雾霾、汽车尾气的山村,也同样难逃气候恶化的命运。在整理这些气候数据的时候,研究人员已经多次发现乡村出现50℃高温的情况了。

与此同时,这些地区在冬季的降水量有所减少。这算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的消息,因为干燥的冬季,夜晚更晴朗,有利于霜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气温进一步提升的进程。

(说明:北极冰层融化,导致北极熊无处栖息)

不过,在夏季,暴雨天气则出现得更加频繁,并且也出现了更多极端暴雨天气。这令我们有些意外,因为一想到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澳洲山火,很多人会以为澳大利亚天气应该越来越干旱才是。实际情况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西北部越来越潮湿,暴雨天气越来越频发。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们对全球的气候变化进行了汇总,得到了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到,我国西部地区的气候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尤其是喜马拉雅山脉。此前的研究指出:喜马拉雅山掩埋着许多病菌,如果这里的永久冻土融化,可能会导致远古重现人间,令人担忧。

(说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图,颜色越红表示越严重)

目前来看,全球气候仍然在不断恶化。现在已经进入夏季,大家又要亲身体验高温天气带来的酷暑天气,见证全球变暖的进程。全球变暖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热以及上面我们提到的死亡率上升等结果,它会给全球的生物带来致命的打击。

尽管世界各国都在推行新能源的利用,但是目前我们仍然以传统能源为主。新能源的开发效率,直接决定了地球生态圈能得到多大的保护。我们希望研究人员们能够尽快取得突破,在情况不可遏制之前,拯救我们的地球。

夏季空气质量检测平均数据明显降低是为什么

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多年调查研究表明,城市空气质量好坏与季节及气象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冬季暖期,北京市和北方许多城市的大气污染元凶是燃煤烟雾,其次是汽车尾气,两者的共同作用使空气污染更加严重;而在非暖期,则以大量的机动车尾气和悬浮颗粒物污染为主.相对于每周或每天而言,当污染源排放量没有大的变化情况下,风、雨、气压、温度等气象条件直接影响空气质量的好坏,使空气污染指数会有很大的差别.例如1998年9月下旬,北京市不少行人感到眼睛干,嗓子疼,街面空气呛人.这与当时静风天气闷热有密切关系.

首先,大气逆温现象直接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逆温是空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高的大气垂直层结现象.一般来说,冬季逆温层较强较厚,维持时间较长;夏季则相对偏弱.通常在晴朗微风的夜间有逆温现象存在,使低层大气比较稳定,非常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太阳出来后,随着地表温度的升高,使逆温层逐渐消失,大气湍流混合和垂直对流加强,有助于污染物质的扩散.

第二,与风力大小有关.通常风速越大越有利于空气中污染物质的稀释扩散.而长时间的微风或静风则会抑制污染物质的扩散,使近地面层的污染物质成倍地增加.但也会有例外情况.在我国冬春干燥季节,几乎每年都有强大的西北风席卷整个北方甚至南方广大地区,将内蒙古和黄土高原的大量地表泥土沙粒带到空中,形成大风浮尘、扬沙或严重的沙尘暴天气,使得天空呈现土**或漫天昏暗.如去年4月中旬在我国出现的一次典型沙尘暴天气,经过华北上空时还夹杂着黄泥雨,这时所监测到的悬浮颗粒物严重超过国家标准.

第三,与是否有雨雪有关.自然降雨、降雪对空气污染物能起着清除和冲刷作用.在雨雪作用下,大气中的一些污染气体能够溶解在水中,降低空气

污染气体的浓度,较大的雨雪对空气

污染物粉尘颗粒也起着有效的清除作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空气中的雨水已经不很干净.降水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气体混合溶解会形成酸雨,则是大气质量差的别一种表现形式.

再从季节角度来说,由于冬季北方降水较少,气候干燥,刮风天气较少,光照较弱,日照时间短,逆温层最夺取,且温度较低,大气对流不活跃等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质扩散的因素较多.夏季由于太阳辐射很强,大气对流活动旺盛,逆温层的生成存在时间缩短,且降雨天气较多,降雨量很大,对污染物质清除作用明显,使空气污染程度相对减轻.因此,在北京等地环保部门发布的每周空气质量报后面都附有该周的气象情况介绍.

气候变冷与温室效应有关妈?

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为何今年冬天特别寒冷?气象专家解释,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恰恰说明全球变暖的趋势仍然不变。

“一般来说,寒冷天气过程以一个星期为周期。这次出现的长达两星期的寒冷过程,到目前仍然没有转暖的趋势,而且还会持续。

”广西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高安宁说,全球变暖是一个大的趋势,会使得气象极端增加,这次全国范围内出现的极端寒冷天气过程,仍是全球变暖趋势的一种表现。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去年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水温发生异常降低的拉尼娜将持续到2008年夏季之前,强度达到中等或者偏强,而在较强拉尼娜发生的当年冬季,冷空气就会活动频繁。

专家介绍,今年来自西伯利亚、蒙古的冷空气强度比往年强,加上冷空气活动范围比往年大,使我国河南、安徽以南地区均受到较大影响。

“强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并与西南暖湿气流相遇,长时间在华南上空交绥,雨雪天气不断持续,这也造成了气温的持续下降。”高安宁说。

第二个原因,下雪或者下雨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就是1.来自于热带地区暖湿气流。2.有来自于高寒地区的冷空气。冬季降雪区域(夏季降雨区域同理)分布于锋面附近,也就是冷暖气团交界处。这个位置是不固定的,它由两种性质气团势力的强弱决定。冷气团势力弱,锋面及降水区域偏高纬,冷气团势力强,锋面及降水区域偏低纬。冬季影响我国的陆地冷高压是中心位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的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它的势力范围非常大,对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天气影响极大。今年隆冬前期影响我们国家的冷空气相对来说明显偏弱,次数也不多,即使有暖湿气流的配合没有冷空气也不太容易下雪。然而进入2008年以来,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我国,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但是由于南方今年的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这一冷、一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所以最近一段时间,特别是在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如果只有强大的冷气团,而没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如果只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没有冷气团光临,则根本没有什么灾害性天气。而两者齐备的时候,灾害就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