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夏季南北气温差异小的原因

2.地理书上说 我国北方夏季暴雨是冷锋 那么南方夏季暴雨是什么天气系统引起的呢 谢谢

3.副热带高压简介及详细资料

4.一般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常为什么天气

5.为何我国南方雨水天气,北方就干旱闷热,受什么因素影响

我国夏季南北气温差异小的原因

夏季东部的天气系统_我国夏季东部雨带的主要降水类型

我国夏季南北气温差异小的原因有雨水影响、地理位置、水分蒸发。

1、雨水影响:我国南方地区多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在夏季,南方地区受到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暖湿气流从东南沿海地区登陆,带来了丰富的雨水,使得南方地区的气温相对较高。

2、地理位置:我国的地理位置也对南北气温差异产生了影响。我国位于北半球,夏季时太阳直射北半球,使得北方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多,气温较高。而南方地区虽然离赤道较近,但由于受到海洋的调节作用,气温相对稳定,不会出现极端的高温天气。

3、水分蒸发:南方地区的水分蒸发也对气温起到了调节作用。南方地区拥有广阔的水域和湿润的气候,水分蒸发可以吸收一部分热量,使得气温不会过高。水分蒸发还会释放出一定的水分,形成云层和降水,进一步调节了气温。

夏季地理位置对南北气温差异的影响:

1、纬度因素:在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使得北方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多,因此北方气温较高。而南方地区离赤道较近,受到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气温相对较低。

2、海陆分布: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夏季时受到亚洲低压(印度低压)的影响,低压系统使得海洋上空形成低气压,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使得南方地区受到海洋的影响较大,气温相对较为稳定。而北方地区距离海洋较远,受海洋影响较小,气温变化较为明显。

3、地形和植被:南方地区多山地和丘陵,地表反照率较低,能够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从而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南方地区的植被丰富,也能够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进一步调节了气温。而北方地区多为平原和草原,地表反照率较高,容易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温较高。

地理书上说 我国北方夏季暴雨是冷锋 那么南方夏季暴雨是什么天气系统引起的呢 谢谢

南方夏季的暴雨一般属于对流雨。

夏季热,近地面层空气受热或高层空气强烈降温,促使低层空气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就会形成对流雨。对流雨来临前常有大风,大风可拔起直径50厘米的大树,并伴有闪电和雷声,有时还下冰雹。对流雨以低纬度地区表现最多,降水时间一般在午后,特别是在赤道地区,降水时间非常准确。对

副热带高压简介及详细资料

特征

副热带高压对中、高 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系统。

就副热带高压的单体来说,东部和西部的大气铅直运动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在高压的东部,下沉运动特别强,下沉气流因绝热压缩而变暖,造成很强的下沉逆温,称为信风逆温。这种强逆温的层结非常稳定,抑制了垂直对流的发展,使天气持续晴好,形成了副热带大陆西岸的干燥气候带。

而副热带高压的西部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容易出现雷阵雨天气。

随着季节的更迭,副热带高压带的强度、位置也会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从1月到7月,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主体呈现出向北、向西移动和强度增强的趋势;从7月到1月,副热带高压主体则有向南、向东移动和强度减弱的动向。这种季节性的变化,还具有明显的缓慢式变化和跳跃式变化的不同阶段。

分类

副热带高压主要位于大洋上,常年存在,按不同的地理位置,分别称为北太平洋高压、北大西洋高压、南太平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和南印度洋高压。副热带高压还可分裂为更小的高压单体,有的小单体也可以位于大陆上。如:冬季位于南海地区的单体,称为南海高压。

主要代表

太平洋高压

在夏季一般分为东、西两个大单体:位于西太平洋的大单体,称为西太平洋高压,位于东太平洋的大单体,称为东太平洋高压。西太平洋高压脊线北侧的西风带中,气镟和锋面活动比较频繁,常产生阴雨或暴雨天气。中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雨带,经常处于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的距离处。西太平洋高压脊线的季节性变化,和中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季节性位移相对应。平均而言,5月份高压脊线位于北纬15°附近,主要雨带位于华南,6月份脊线越过北纬20°,主要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带进入梅雨期;7月中旬脊线向北越过北纬25°,主要雨带就移到黄河流域,使华北进入雨季,这时,江淮流域正处在高压脊线控制之下,梅雨期结束而进入伏旱期,天气酷热少雨。脊线南侧为东风带,常常有东风波和台风活动,产生大量的降水。因此,在7月中旬以后,华南又出现一条雨带。西太平洋高压和台风的相互配置,决定着台风的移动路径。高压强大且脊线呈东西向时,台风稳定西行;高压脊线呈西北-东南向时,台风容易向西北移动,并在中国登入;若高压减弱和断裂,则台风往往北上登入或转向。 西太平洋高压的强弱、进退和移动,同中国东部的天气以及旱涝等的关系极其密切,是夏半年天气预报中需要着重分析研究的天气系统之一。

青藏高压和墨西哥高压

每逢暖季,在亚洲和北美洲南部的对流层高层,存在着另外两个大型暖高压系统,分别称为青藏高压(或南亚高压)和墨西哥高压。青藏高压的水平尺度可达万公里以上,属超长波系统。这两个高压虽然都位于副热带地区,但从结构、性质和形成过程来看,和大洋上对流层中低层的副热带高压很不相同,它们主要是高原或大陆的加热作用形成的。这种系统,在500百帕等压面之下为热低压,在500百帕以上才为高压,而且越往上高压强度越大,在200~100百帕高度,强度最大。其高压中心区为上升气流,多对流活动。这些高压中心常作东西向摆动,当其东摆时,与大洋西部的副热带高压脊叠加,使后者加强。北半球大洋上副热带高压的强度,所以夏季强于冬季,和这些高压的存在及其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影响作用

对我国的影响

对我国天气与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暖性高压是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

冬季,副高脊线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转暖,脊线缓慢地向北移动。4、5月,副高脊线在15°-20°N,极锋雨带4月在华南登入,5月到南岭6月中旬,副高脊线出现第一次北跳,越过20°N,在20°-25°N间徘徊;极锋雨带到达长江流域,形成梅雨,此时华南转入晴热干旱的盛夏。7月中、下旬副高脊线出现第二次北跳,脊线迅速跳过25°N,以后摆动于25°-30°N之间,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高温伏旱天气开始,黄淮地区受极锋雨带影响进入雨季,华南地区则因为赤道辐合带的北上,热带气镟、台风明显活跃,进入第二汛期,即"后汛期"。7月底至8月初,副高脊线出现第三次北跳,跨过30°N到达最北位置并在此停留,华北、东北进入雨季。8月下旬,伴随着较强冷空气的南下,西北太平洋副高势力的减弱,脊线开始自北向南迅速撤退;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撤到25°N附近,我国自北向南先后转为秋高气爽的天气。10月上旬副高脊线回撤到20°N以南地区,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天气则晴好,当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时,往往会造成该地区干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侧是中纬度西风带,也是副热带锋区所在,副热带高压西部的偏南气流可以从海面上带来充沛的水汽,并输送到锋区的低层,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到北部边缘地区形成一暖湿气输送带,向副热带高压北侧的锋区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温高湿的气流。当西风带有低槽或低涡移经锋区上空时,在系统性上升运动和不稳定能量释放所造成的上升运动的共同作用下,使充沛的水汽凝结而产生大范围的降水形成雨带,通常还伴有暴雨。根据统计,雨带位置一般在副热带高压脊线之北6~10个纬距处,其走向大致和脊线平行。

副热带高压位置与雨带位置关系如此密切,故副热带高压位置的不正常变动往往会造成各地区的旱涝,如1954、1980、1991年副高脊线长时间徘徊于20°~25°N,雨带稳定在江淮流域,造成江淮流域夏季洪涝。而18年和1983年副高脊线很快越过20°~25°N到达30°N附近,雨带基本上未能在江淮流域稳定一段时间,江淮地区长时间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造成该地区干旱。

名称轶闻

相传从大西洋运马往西印度群岛的帆船,进入副热带高压所在的纬度时,接连几周平静无风,无法航行,终因水和粮食用尽,不得不将马匹投入海中,故欧美各国常用马纬度作为副热带高压的同义词。

一般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常为什么天气

一般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常为晴热天气。

副热带高压的东部是强烈的下沉运动区,下沉气流因遇热压缩而变暖,所控制地区会出现持续性的晴热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南北纬20°至30°附近副热带地区。其形成主要是因为赤道低气压带的上升气流到上空,受气压梯度力影响,向极地地区上空流去。

由于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导致该地区的空气上升,到高空后就会向极地方向流动。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使得气流不断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随着纬度的升高,地转偏向力就越大,致使在副热带地区,气流基本变成了自西向东流动。

副热带高压介绍

副热带高压是制约大气环流变化的一个重要成员,是副热带地区持久的、大型天气系统之一。副热带高压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夏季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

副热带高压会随着季节的更迭,副热带高压带的强度、位置也会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副热带反气旋呈椭圆形,其长轴大致同纬圈平行,是大型、持久的暖性深厚型尺度天气系统。它是控制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大气活动中心,是组成大气环流的重要成员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副热带高压

为何我国南方雨水天气,北方就干旱闷热,受什么因素影响

我是地理师范的,这么给你解释吧。

尤其在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面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最重要的天气系统。副高是个闭合反气旋,气旋的西北偏西方吹偏南风,形成暖脊(暖是因为风从南边来,较为暖和)。一般而言,副高南北两端大概相距10~15个纬度,而副高中心是以干热天气为主。而在副高的偏西北方向,由于从南边吹来的较为暖的风个内陆南下的冷空气或者中纬西风(在中国东部一般比较弱了,这是由于青藏高原的作用)交绥,容易形成锋面雨,也就形成了降水。

形成降水的地方离副高中心也大概5~10个纬度距离,

在正常年份:

每逢4月底5月初,副高脊线就移到北纬20度附近,此时华南地区则“清明时节雨纷纷”了,即华南前汛期(亦称龙舟水),而此时的北方,尤其是华北平原,雨季未到,气温回升,出现“春旱”天气。

5月底到6月,副高脊线北条至北纬25度附近,此时华中地区出现梅雨天气,华南地区雨水相对减少(今年比较特殊)

7月8月,副高脊线跳至北纬30度附近,此时华中地区梅雨技结束,干旱闷热,出现“秋旱”(秋老虎),华北则形成夏汛,暴雨多发,华南地区开始受热带气旋(台风)及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增大。(今年台风来得早,也是特殊)

但是,在副高移动异常的年份,就有可能由于副高移动的快慢导致某些地区降水偏多出现洪涝灾害,相对一些地区就出现干旱灾害。例如若副高脊线长期停留在北纬25附近,长江中下游地区就会出现严重水灾,相对华北东北地区就干旱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