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诸葛亮主要事迹及成就,历史贡献?别人对他的评价? 回答得好加悬赏分

2.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侵略战争有哪些?

3.谁精通汉武帝的历史?

4.“虎”的繁体字怎么写?

5.西昌邛海水底下是什么历史

6.杨家将的事情是历史还是小说?

7.赵匡胤是个什么性格的皇帝,为什么会被弟弟夺位

8.河南灵山在什么地方?

9.关于珠江的资料

诸葛亮主要事迹及成就,历史贡献?别人对他的评价? 回答得好加悬赏分

2021年平南历史天气_未来平南一周天气

人物生平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2010年新版《三国》中的诸葛亮

,诸葛氏是琅邪的汉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草庐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游戏中的诸葛亮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赤壁大战

当时,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三国志12的诸葛亮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 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 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攻,军中又发生瘟疫,故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建 三国示意图

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白帝城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1994央视版《三国演义》白帝托孤

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

1、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2、同年冬,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宣王司马懿退还保营。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宣王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

病逝五丈原

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诸葛亮年表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四年 181 1 公元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也有说法是农历四月十四),诸葛亮诞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

中平六年 189 9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三年 192 12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4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兴平二年 195 15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二年 197 17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投奔荆州刘表,开始了躬耕于南阳的生活

建安四年 199 19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十二年 206 26 刘备前往南阳郡邓县隆中三顾茅庐(今襄阳市襄城区古隆中),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十二年 207 27 诸葛亮首战告捷

建安十三年 208 28 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吴王孙权抗曹

建安十四年 209 29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十六年 211 31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十九年 214 34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分兵与刘备会师。刘备攻占成都,诸葛亮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建安二十年 215 35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二十三年 218 38 诸葛亮留守巴蜀,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 41 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诸葛亮任汉国丞相,领益州牧

蜀建兴元年 223 43 刘备兵败白帝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刘禅叫诸葛亮为宰父抑或相父)

蜀建兴二年 224 44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

蜀建兴三年 225 45 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蛮

蜀建兴五年 227 47 诸葛亮上《出师表》给刘禅,屯兵汉中,即日北伐

蜀建兴六年 228 48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七年 229 49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八年 230 50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九年 231 51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在木门道伏杀魏名将张郃

蜀建兴十一年 233 53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十二年 234 54 诸葛亮再次北伐,因积劳成疾,当年八月病故于五丈原

编辑本段治国成就

KOEI《三国志11》老年诸葛亮

《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编辑本段艺术造诣

书法篇

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诸葛亮在繁忙的政务和军事活动中,始终不忘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可是他仍然不忘临池挥毫。

绘画篇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 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近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为希代之珍”。张彦远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音乐篇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记述。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谢希夷《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评价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司马懿:“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复诸葛亮丞相诏书:“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刘禅祭奠诸葛亮诏书:“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王维新:“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简称“三代下一人”。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意为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可与三代的贤人(伊尹、吕尚、傅说等)相比。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 吕温《诸葛武侯庙记》:“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蜀相》(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八阵图》、《古柏行》、《武侯庙》、《诸葛庙》、《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两首)、南宋诗人陆游的《游诸葛武侯书台》,唐朝窦常的《谒诸葛武侯庙》,唐朝章孝标的《诸葛武侯庙》,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陆定一等。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学者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毛泽东等的重视,其内容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侵略战争有哪些?

别看中国的近代是一直被国外欺负的对象,但是在古代,中国可以说是当时的世界大哥,都是我们去侵略对方的,但是如果说不为人知的还没有几个,而一般人不知道,只有熟悉历史的人知道的对外侵略还是有不少的。

要说最远的还要数那马背上的天骄了,也是他将中国的版图阔到最大,他就是成吉思汗了,一个杀嘚敌人都胆寒的人,当时他的蒙古西征,都从亚洲打到了现在的阿富汗去了。而他的子孙建立的元朝,也是很强的,也打到过泰国。

还有就是汉,当时的汉朝天子也被称为大汉天子。虽然在边疆上有匈奴的威胁,也时常进犯。但是还是有一些杰出的将领打得匈奴一直后撤,就好像霍去病一般,分狼居胥,打得匈奴一直往北撤。

还有当时的大理国,也就是现在的云南等地,但是有些时候还被称为大理国。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云南衔接老挝,缅甸等地。而当时的大理国也是很强势呀,这些的领国们大理都曾经打过。

而现在的斯里兰卡,当时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路过此地,被当地的国王诱骗攻击,擒获当时斯里兰卡的国王,可以说是很戏剧化的了。

现在的印度,尼泊尔,外蒙古,不丹,朝鲜等地,这些现在中国的邻居,在当时是比较弱小的,被当时强盛的中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是被侵略过的。

所以,被看近代我们中国是被欺负的,但是再往前翻中国还是很强的,再往后翻,现在的中国也是很强的。现在的中国是向往和平的。

谁精通汉武帝的历史?

汉武帝简介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7月14日[1]—前87年3月29日[2]),字通,幼名彘,汉朝第七位皇帝,西汉时期的皇帝、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文学家。汉族。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帝刘邦的曾孙,太上皇刘太公的玄孙,其母是皇后王娡。公元前156年8月10日生于猗兰殿,前87年3月29日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汉武帝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曾用年号: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后元、太始。谥号“孝武”,后葬于茂陵。《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汉武帝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第六: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正如历史连续剧《汉武大帝》所云: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武帝创立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成为封建正统地位地位铺平了道路。不过事实上汉武帝时期从来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法为主以儒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而宣儒并不等于弃法,法依然是汉武帝时期的最终裁决手段,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节始于太初改历,汉武帝改正朔。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封狼居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从此西域成为几大文明交汇之地,汉武帝被称为“冠于百王”。

[编辑本段]晚年生活

知天命的汉武帝亦感到自己晚年政治决策的失误带来的恶果,安抚流民的同时,在登泰山、祀明堂之后,武帝在轮台宫殿(并非新疆轮台)里下《罪己诏》:《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天下也因此又逐渐归于和谐,为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史书《罪己诏》记载:「朕自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强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公元前88年,汉武帝叫画工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意思是让霍光辅佐他的小儿子刘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壮,为了防止太子的年轻母亲钩弋夫人重演吕后称制的局面,汉武帝狠下心找借口处死了她。公元前87年二月丁卯,汉武帝驾崩于五柞宫,享年七十岁。三月甲申葬于茂陵,庙号是世宗。

相关音像

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汉武帝创造了数个第一:

一独尊儒术;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这里要说明的是,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致使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例如夏侯始昌既研习儒家又通晓阴阳五行家;宰相公孙弘兼治儒法两家;主父偃以纵横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马谈司马迁以黄老学说起家。

二设立中朝 抑制外朝;

在惠文景帝期间,丞相大多主要是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礼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为贯彻自己的命令,于是设立中朝,尚书台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三建立年号;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 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四太初改历;

太初元年(前104)改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

五盐铁官营;

盐铁官营自汉代延续至今,今天盐铁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国企控制。

六通西域;

中国传出了冶铁术、凿井术、丝绸制造、漆器制造等技术,西方(域)传入胡(黄)瓜 胡萝卜 葡萄 汗血马 核桃 天马等 历史意义重大

七开疆拓土。

西北:霍去病、 卫青、 李广利 张骞以及细君解忧等人的前赴后继的努力西域首次与中国联系紧密,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

西南:使者军队的接连出现使西南边陲第一次并入中国版图

北方:卫青霍去病的出击使北疆长时间稳定,保护了京师的稳定。

[编辑本段]大一统措施

汉武帝出巡图汉武帝即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潜在威胁还不小。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在政治方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等。汉武帝还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设刺史、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军事,对外友好: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改革兵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括了西北边疆: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给地通道

经济:在经济方面,采取重农轻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经济方面还有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当时的货币进行统一。

思想: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学,在长安设太学。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事: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武帝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统计。

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编辑本段]对外关系

·发动对匈奴战争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李广、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置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派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在发动对匈奴战争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对东北方和南方用兵,扩充疆土

在东北方,他派兵灭卫氏朝鲜(今朝鲜北部),置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汉帝国的版图至此基本成形。

同时使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权归附汉朝,在西南先后设立了七个郡,最南端超过今天越南胡志明市,这也使得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

·后果

汉武帝由于连年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并由于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税增高,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天汉二年(前99年),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均爆发了不同规模的农民起义。但对匈奴的打击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政府相对抗,保证了北方边郡乃至全国的安全。

[编辑本段]个人生活

后妃子女

皇后

孝武皇后-陈阿娇陈皇后 陈阿娇,父堂邑侯陈午,母刘嫖既馆陶大长公主,“金屋藏娇”的典故由来,无子,后被废黜。

卫皇后 卫子夫,后亦被废黜,汉宣帝重新追封为孝武卫思后,生刘据、卫长公主、石邑公主、诸邑公主。

李皇后 李夫人,由霍光追封为孝武皇后,李延年的妹妹,生刘髆。

赵太后 赵婕妤(勾弋夫人), 生汉昭帝刘弗陵。

妃嫔

王夫人 生齐怀王刘闳。

尹夫人 尹婕妤

邢夫人 邢娙娥

李姬,生盖长公主、刘旦、刘胥。

某氏,生夷安公主。

儿子

长子 戾太子刘据 母皇后卫子夫

第二任皇后-卫子夫次子 齐怀王刘闳 母王夫人 元狩六年立,18岁驾薨

三子 燕剌王刘旦 母李姬

四子 广陵厉王刘胥(与齐怀王刘闳同时立)

五子 昌邑哀王刘髆 母李夫人 ,天汉四年立(其子刘贺当过27天皇帝)

六子 汉昭帝刘弗陵 母钩弋夫人赵婕妤,在位十三年,21岁驾崩

女儿

由于历史记载不详,汉武帝之女未有明确排序。

盖长公主 (鄂邑长公主)

卫长公主 (当利公主),是汉武帝和卫皇后的长女,也是汉武帝最喜欢的女儿。

汉武帝为求长生不老,派人到处寻访方士。最著名的方士栾大,被封为五利将军、天道将军、地道将军、乐通侯,“赐列侯甲第,僮千人、乘舆斥车马帷帐器物以充其家”,汉武帝还将卫长公主嫁给了他(卫长公主原先嫁给曹寿的儿子曹襄,可能是因为丈夫早死,再嫁栾大),后来武帝发现栾大是个骗子,怒火中烧,派人把栾大活活烧死,以泻心头之恨。从此卫长公主再无事迹见于史料。只知道她的儿子曹宗在“巫蛊之祸”中遇害身亡,汉宣帝时她的孙子曹喜恢复了列侯爵位,这个爵位一直延续到东汉。 “巫蛊之祸”的发生,首先从卫长公主的两个妹妹阳石公主、诸邑公主案拉开序幕。

征和二年(前91),有人举报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又派人用巫术诅咒汉武帝,并且在汉武帝经常经过的甘泉宫驰道埋偶人,祝诅之言十分恶毒。于是公孙贺父子死于狱中,整个家族都被处死。数月之后,阳石公主和诸邑公主都因为巫蛊罪而被处死。

石邑公主 司马贞《索引》认为石邑公主是卫子夫三个女儿之一,另外两位是卫长公主和诸邑公主。

阳石公主 (德邑公主) 唯一的记载是“巫蛊之祸”,《史记》和《汉书》只说其是帝女,并未交代其母亲身份。因为和诸邑公主同时因巫蛊罪被处死,所以现在一些注解把她当成了卫子夫的女儿。

诸邑公主

夷安公主 嫁汉武帝姊妹隆虑公主子昭平君。

汉代只有皇后的女儿才有专门的记载,汉武帝是否有其他女儿还有待发现。

[编辑本段]相关音像

年号列表

建元 前140年—前135年

元光 前134年—前129年

元朔 前128年—前123年

元狩 前122年—前117年

元鼎 前116年—前111年

元封 前110年—前105年

太初 前104年—前101年

天汉 前100年—前97年

太始 前96年—前93年

征和 前92年—前89年

后元 前88年—前87年

传记 《史记·孝武本纪》

《汉书·武帝纪》

旷世武功?

汉武帝刘彻汉武帝是第一个奠定中国辽阔疆域的皇帝。

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王朝。但是,以秦帝国的版图之辽阔,不过是汉武帝时代版图的二分之一。

汉武帝对匈奴用兵44年,如此大事武功,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执政。其时匈奴气焰嚣张,西域神秘莫测。

汉武帝绝不能忍受乃父乃祖的“和亲外交”,忍气吞声,换取短暂和平。他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持久的雄心和野心,去征服,去开拓。

汉武帝即位第二年(建元二年,前139),派遣张骞出使大月氏,希望借此形成反击匈奴的战略联盟,压缩匈奴的生存空间,实现对匈奴的战略包围。年仅18岁的帝王竟有如此眼光,历朝历皇,谁可比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千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中原汉族政权力量延伸到了今天新疆以西。

即位第八年(元光二年,前133),汉武帝第一次运筹帷幄征战匈奴,马邑之战失利。但是,短暂的失利,丝毫不能影响24岁天子的征战豪情,反而促使汉武帝破釜沉舟,毅然抛弃汉王朝施行近七十年的和亲国策,全力出击匈奴!变和平体制为战争体制,弃祖宗制度启现实制度。其间的勇气和魄力,令人叹为观止!

汉武帝曾在一篇求贤《诏》中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这篇踌躇满志、殷情恳切的求贤《诏》,收录在萧统《文选》中,千百年来,英雄传诵,志士吟咏。当年汉武帝以此“广延天下人才”,今日反观汉武帝一生功过,此语更是恰如其分!汉武帝之所以立下非常之功,皆因他就是非常之人!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汉武帝曾打算亲自教霍去病兵法(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霍去病虽未学,但可见汉武帝深通兵法,这是他成为卓越的战略军事家的基础。

论及汉武帝一朝的军事战役,人们往往言必称卫青、霍去病、李广,没有人注意到璀璨四射的将星、帅才背后,远在庙堂之上,那位足以与西方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相匹敌的最高统帅——汉武帝。

当年,汉武帝决意改变祖制、对匈开战,韩安国、汲黯等前朝老臣,公孙弘、主父偃等当朝新锐,纷纷高唱反调。群臣应者寥寥,首战无功而返,年轻的总指挥却岿然不动。此后,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对匈奴作战的三大重要战役,都由汉武帝亲自决策部署,选将调兵。至于具体的用兵时间、出兵地点、兵力部署、攻击方向,汉武帝都事无巨细,总揽无遗。

与此同时,汉武帝又剑指东方、南方、东南方、东北方,使汉朝的势力到达今天西方的中亚,西南的云贵川,东北的黑吉辽,南方的海南与福建,勾勒出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本框架。

但44年旷日持久的征战杀伐,毕竟劳民伤财。对于汉武帝的军事外交战略,司马迁也非常矛盾。《史记·匈奴列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少数民族史,司马迁给匈奴立传,把匈奴看作炎黄子孙之一,表达了他对这场战争的性质定位:这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一场悲剧,战争使双方付出了极高的代价。

虽然当时的汉帝国,还无法形成统一的多民族背景,两个民族最好的办法也应该是和平相处。可惜,到了汉武帝时代,和亲政策已走入绝路,不得已而对匈用兵,司马迁对此是理解的;而战线越拉越长,汉武帝偶有任人失当,司马迁也是痛心疾首。

为了宠幸李夫人,汉武帝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领数万人出征,讨伐大宛,不过艳羡其汗血宝马。结果,打了两年,军队损失十分之八。如此轻率,可谓草菅人命!

欲侯宠姬李氏,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

时间是抚平创痛的良药。和平年代,人心思定,我们早已无法体察战争带来的切肤之痛;所以,今人的评价理智多于感情。而两千多年前,司马迁与天下百姓一道,亲历家园变废墟,忍看朋辈成新鬼;一代史家的良心,使司马迁不可能面对战争之害无动于衷,必然会对汉武帝连年征战,导致民生凋敝有所批评。

?

[编辑本段]千古文治?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中国思想文化的皇帝。

一统江山容易,聚拢人心困难。秦皇汉武深解其中三昧。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独尊儒术”。

窦太后去世前,汉武帝就暗度陈仓,设立五经博士,为尊儒打基础。即位之初,汉武帝迫不及待,举国推选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一位寂寞书生董仲舒,凭《天人三策》,石破天惊,脱颖而出。从此,本为民间一家的儒学被指定为官方思想,与政治、皇权紧密相连。

据此,汉武帝创建太学、乡学,设立举贤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秦代至汉初,选拔人才用的是军功爵制;到了汉武帝时代,逐渐转变为察举征辟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大汉人才匮乏的局面。

文景崇黄老,宽厚无为,垂拱而治;汉武帝则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而其中尊儒兴教,首立太学,尤予后世以至深影响。倘非此举,儒家学说何以成“教”?倘非此举,华夏文明何以存续?倘非此举,学而优则仕何以体现?

然而,后世不乏对《天人三策》,对“独尊儒术”深恶痛绝者,他们的批评并非毫无道理。

儒家对中国政治:以人为本,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独尊儒术”让人们都懂得礼义教化,精忠报国等一个臣子应该做的事。儒家对人才素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把“道德”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品质,将“从政”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途径。汉武帝时代,对应内在的儒家统治思想,就是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首创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秦朝短命,未能设计一整套执政方针。西汉王朝,到了汉武帝,彻底肃清了诸侯王分裂势力,巩固了中央政权。

对此,司马迁击节称道!《淮南衡山列传》中,太史公曰:

淮南衡山,亲为骨肉,疆土千里,列为诸侯。不务遵蕃臣职以承辅天子,而专挟邪僻之计谋为畔逆,仍父子再亡国,各不终其身,为天下笑。

秦行郡县,不王不藩,是真正社会政治学意义上的封建体制。刘邦建汉,首封异姓诸王,后封同姓诸王。从政治体制的发展着眼,无疑是一种社会的倒退。继而,吕后大封诸吕,终酿祸乱。因此,直到景帝朝,乃有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上接秦始皇,行郡县以推行国家政令,此后两汉四百年,虽有外戚、党锢之祸,但无藩镇之患。

不仅如此,汉武帝在强化中央集权上多方探索,利用酷吏打击权贵即其大手笔之一。

打击不法豪强与贪官污吏,势在必行。但是,酷吏政治走到极端,难免会带来各种后遗症。

司马迁对此直言不讳: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

汉武帝称赞这样的魔王,提拔他担任中尉,赐予更多的生杀大权。惨遭宫刑、深受酷吏之苦的司马迁,能不有非议吗?

?

[编辑本段]毁誉参半?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征和四年(前89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至此,后代皇帝犯了大错,也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

直言敢谏的汲黯曾批评汉武帝:皇上太多,即使平日信任的人,也不予宽恕,这样搞下去,天下人才早晚都会被杀光。汉武帝不为所动,漠然一笑:何世无才,只是人主没有识得人才的慧眼,如果能够辨明人才,何必担心天下无才?(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谕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

就是这样一位视人才如草芥的汉武帝,一方面又极端地爱才、惜才。

封建专制体制下,人才使用有两大陋习:一是任人唯亲,只用自己熟悉亲信的人;二是论资排辈,必须按“三十九级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不能“乱”了规矩。而汉武帝一不会因言废人:只要有才华,主父偃持不同政见,汉武帝照样求贤若渴;二是敢于破格提拔:因为有能力,卫青家奴出身,汉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不仅如此,汉武帝甚至摈弃正统,容纳异类,慧眼发现东方朔,将庄严的朝堂变成一个充满温情和快乐的休息室,君臣之间宛如玩伴;同时,他不以狎亵而丧失原则,对东方朔的诤言击节赞叹,言听计从。

他初读《子虚赋》,即大为倾慕;得见作者司马相如,如获至宝,让他享受与自己同等的写作待遇。能识人、能容人、能用人,汉武帝千古无二。秦始皇、汉高祖视文人为腐儒,唐太宗、清高宗或能知人,终究雅量阙如。

而他生平中的一个错误,就是阉割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家——司马迁。汉武帝因此备受误解和争议。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褒有贬,班固的《汉书·武帝纪》对他的文治大加赞扬:

班固赞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绝口不提汉武帝的武功,表明对汉武帝的武功是有保留的。

到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表扬、批评兼而有之: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为什么人们对汉武帝的评价分歧如此之大呢?

首先,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多面的人。他是一个政治家,非常有政治头脑;但又是一个普通人,喜怒哀乐俱备。他是一位明君,深知自己的历史责任;但他又是一位暴君,杀伐任性;他既立下盖世之功,又给天下苍生带来巨大灾难;他宠爱他喜欢的女人,可是,他不仅移情别恋,还为了江山,杀掉了自己最宠幸的女人。他绝顶聪明,又异常糊涂;为了传说中的宝马,居然不惜牺牲数万人的生命。当更近地走近他时,我们会发现,在这些对立的角色中,他不是简单地非此即彼。两难之地,非常之时,他也会犹豫不定,甚至异常痛苦;同样有普通人的欢喜和哀愁、小气和算计、失眠和焦虑。在平常人眼里他果决、自信、雄才大略。然而,我们在对他盖棺论定时,往往流于偏激,说好时千古一人;说坏时罄竹难书。这样,分歧就在所难免了。

我们无法使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任何人。人性本就复杂,更何况封建帝王!或许他的好发自本心,也可能是笼络人心的手段;或许他的坏是皇权使然,不得已而为之,也可能是天性如此,薄情寡恩。因此,既然我们无法剥离他身上的帝王枷锁,我们的评价,就只能在他的帝王与凡人两种身份之间游移。当年天真无邪的“彘儿”,如何蜕变成一个既可爱又可怕的皇帝?怎么可能一言蔽之、一书尽之?

[编辑本段]汉武帝生年考

《汉书》上面写的很清楚:孝武皇帝,景帝中子也,母曰王美人。年四岁立为胶东王。七岁为皇太子,母为皇后。十六岁,后三年正月,景帝崩。景帝崩于公元前141年的2月,以此推算,汉武帝应该生于公元前156年(古人算虚岁),不是公元前157年。《集解徐广》曰:武帝崩年正七十,昭帝年八岁耳。《汉武故事》云: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月日生於猗兰殿,这也证明了这一点。至于《史记.外戚世家》记载:男方在身时,王美人梦日入其怀。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贵徵也。”未生而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汉文帝死于公元前157年的7月,汉武帝于第二年出生,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是可以肯定的。

“虎”的繁体字怎么写?

“虎”的繁体字同简体字虎

拼 音 hǔ ?

部 首 虎 ?

笔 画 8

基本释义:

1.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口(a.喻危险境地;b.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穴(喻危险境地)。~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狼(喻凶残的人)。~头蛇尾。~踞龙盘。龙腾~跃。

2.勇猛、威武:~将。~势。~劲。~威。~~。~气。

3.古同“唬”,威吓。

4.古同“琥”,琥珀。

组词:

1、虎鲸

造句:如果继续让它待在拥挤的海底世界水族箱里,保持它与驯养员的距离只会让它变得越来越孤单,而这对于习惯群居的虎鲸是极其反常且易产生紧张情绪的。

解释:鲸的一种,体长六米至十米。头圆,齿粗大;背鳍高大,略呈三角形。背黑,腹白,眼后上方通常有一梭形白斑,常成群游弋,性凶猛,为海中害兽。

2、白虎

造句: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8日报道,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家野生动物园内,一工作人员与一只孟加拉白虎上演了一场惊险的“猫捉老鼠”表演,所幸最后终于“虎口脱险”。

解释:(1)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的合称。(2)道教所奉的西方的神。

3、老虎

造句:我们通过进化知道警惕尖牙老虎和暴风雪,但对气候变化却熟视无睹--也许这也是为何我们在新闻媒体中只报道天气而不报道气候的原因吧。

解释:虎的通称。

4、壁虎

造句:位于缅甸遥远北方的一个琥珀矿场也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新发现:一种有着一亿年历史的壁虎、目前所知最古老的蘑菇及蕨类植物都被保存在琥珀里而随之出土。

解释:爬行动物,身体扁平,四肢短,趾上有吸盘,能在壁上爬行。吃蚊、蝇、蛾等小昆虫,对人类有益。也叫蝎虎,旧称守宫。

5、纸老虎

造句:但美国与欧盟政府在组建系统风险监管机构方面的种种努力,是否能够最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新的金融监管部门,或者只是形成一个没有多少职权的纸老虎,仍有待观察.

解释:比喻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或集团;外强中干的东西:帝国主义和一切派都是~。

6、马虎

造句:中国因为传递令人混淆的外交信号而遭受批评,并且因为太过谨慎而没法一呼百应,同时对美国担忧过多,对多边的政治环境略显马虎。

解释:<轻>草率;敷衍;疏忽大意。

7、爬山虎

造句:穿过白桦树、白杨树和松树构成的树林,可以看到一栋栋单门独户的楼房,所有的窗户都没有玻璃、墙上密布郁郁葱葱的爬山虎。

解释:(1)落叶藤本植物,叶子互生,叶柄细长,花浅绿色。结浆果,球形。茎上有卷须,能附着在岩石或墙壁上。(2)<方>山轿。

8、剑齿虎

造句:我们的大脑总会去寻找解释或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进化的结果,当我们面对一只剑齿虎时这个过程会很有效率,但当我们面对复杂而难懂的事物时则不然。

解释:古代的哺乳动物,形状和现在的虎相似,上犬齿特别长。生存于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

9、虎口

造句: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8日报道,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家野生动物园内,一工作人员与一只孟加拉白虎上演了一场惊险的“猫捉老鼠”表演,所幸最后终于“虎口脱险”。

解释:2大拇指和食指相连的部分。

10、虎口

造句: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8日报道,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家野生动物园内,一工作人员与一只孟加拉白虎上演了一场惊险的“猫捉老鼠”表演,所幸最后终于“虎口脱险”。

解释:2大拇指和食指相连的部分。

11、拦路虎

造句:当JSP包含数百或数千行HTML、JSP语法和Java脚本的混合代码时,将很容易成为您的维护与调试的拦路虎。

解释:过去指拦路打劫的匪徒,现在指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和困难。

12、虎钳

造句:公司主要经营:生爪、成型圈、拉钉、研?机、卡盘顶针、虎钳、铣刀研?机、钻头研?机、圆锯机、铣刀、钻头、刀杆、筒夹等产品。

解释:见〖老虎钳〗①。

13、老虎钳

造句:ECS普通电池连接功能,一个非常安全的包含钳位的设计,其中给电池标杆提供了一个老虎钳一样的位置。

解释:(1)钳工等常用的一种夹持工件的工具,装在案子上,有较大的钳口,用柄扳动螺丝杆旋紧。也叫台钳、虎钳。(2)手工工具,钳口有刃,多用来起钉子或夹断钉子和铁丝。

14、虎耳草

造句: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收集与标本鉴定相结合,基本摸清了贵州虎耳草科和蔷薇科药用植物的种类与地理分布。

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分枝细长如丝状,紫红色,叶子略呈圆形,有长柄,叶了背面带红色,花白色,圆锥花序。茎和叶子的汁,中医用来治中耳炎、冻疮等。

15、虎狼

造句:一个人,哪怕他的脾气有如虎狼那么凶暴,我相信如果常住在海滨,一定会变得和羔羊一般驯良;

解释: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16、虎骨酒

造句:在邻镇的Pingnan平南,工厂的产品放在一个销售办事处进行展示,品种繁多的虎骨酒晒在那里吸引路过的买家购买。

解释:浸过虎骨的药酒。有祛风、止痛等作用。

17、秋老虎

造句:如果说环境变得险恶,好比说碰上秋老虎、寒冬或是不凑巧的乾旱,刚从种子发出的新芽可以停止生长达30天之久。

解释:指立秋以后仍然十分炎热的天气。

西昌邛海水底下是什么历史

邛海是古邛都因地震沉没为邛海的传说由来已久,有多种版本。其一:一个穷老太婆喂养了一条小青蛇与之相依为命,贪官作恶,青蛇化为青龙发洪水报仇,此地下沉变成邛海。此说来自晋朝小说《搜神记》卷二十《邛都大蛇》。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也都有相同的记载 。 其二:据西昌地名册中记载,邛海边上,西昌市海南乡的古城村据说是古邛都城的旧址,古城村因此而得名;海南乡钟楼村又叫落钟坡,传说此处曾有一钟楼,因地震,钟楼从此处滚入邛海。另外,还有些邛海边的老渔民反映,天气晴朗时可看见邛海下的城廓、房屋等等。 地震引起地陷而沉没的不仅有传说,还有众多的历史文献。 ——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椎结,耕田,有邑聚。”当时在云南北,现四川省南部,酋长有好几十,邛都国最大,邛人梳着椎形的发髻(螺髻山就因像邛人的发髻而得名),有耕田,有城市集镇。汉武帝平南越后南征杀了且兰,笮候和邛都国的国王。当地少数民族害怕了纷纷请求归顺,司马相如来招安,邛都国改设为越嶲郡。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记载:“邛都夷者,武帝所开。以为邛都县,无已地陷为淤泽,因名为邛池,南人为邛河。”——老《西昌县志》记载:“元鼎初(汉朝,公元前116年汉武帝时)地震,县陷为淤泽”。——泸山光福寺的碑《泸山碑记》上记有“迨至嘉靖年间,地震坍塌,段氏(传说中的望天娘娘)所施之田,尽皆化为沧海”。——顾炎武所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也记载:“水涌地裂,陷下四五尺,卫城外城若浮块而已,陷城之说殆是实然。”——周洵所著的《蜀海丛说》中记载“宁远府城于咸丰,同治年间地震,全部陷入地中,成为巨漫。今之府城则地震后另辟地修筑者。”他所说的应该是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的那次大地震。 西昌地处横断山脉,是地震多发地区,有记载的大地震有:公元前116年汉武帝元鼎元年的大地震,震级8-9级;公元1536年,明朝嘉靖十四年的大地震,震级7级左右;公元1850年清朝道光三十年的大地震,震级7.5级。 一系列的传说和史料记载,让胡璧硅感到古邛都因地震沉没形成湖泊可能确有其事。因为民间传说、神话传说不会是无中生有,可能是真实事件的变幻反映。邛海因地震形成不是神话,也不仅仅是传说,可能是真的。 长期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虽众说纷纭,却难以确定。现在卫星地球图像提供了有力的线索,邛海底下有城市遗迹。 胡璧硅想,如果我们能找到邛海下的古邛都城,其影响应该不亚于庞贝古城的发现,也不亚于三星堆、金沙遗址对世人的冲击。想到这里,胡璧硅不禁兴奋起来,他立即打电话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自己的亲友。亲友们看了照片后都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他们说,别说是发现金银珠宝,也别说是发现宣德炉、成化瓷,就是发现水下古城遗址,也为凉山旅游找到了一座大金山,也为华夏文明增光添彩。退一万步说,如果这不是古城遗迹,那又是什么呢?这很值得我们去探索,去找到新的答案。 胡璧硅坚信:这座神秘的古城,在邛海的碧波下沉睡了几百上千年,消失已久的古邛人文明,给了许多人无限的猜想,现在是该唤醒它的时候了。 ·胡璧硅 胡晓曦 胡良基·

杨家将的事情是历史还是小说?

是历史

杨业

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

各类杨家将图像资料(13张)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重贵到太原。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杨重贵留在了太原。杨信死,以其子杨崇勋(杨业的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虽然有这样的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 然而刘继业在北汉三十多年的战绩却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宋史》和《辽史》均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以刘继业的失败而告终。刘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刘继业先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以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道为何成为无敌?而在《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直到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其中描述这段历史的文字不过几十字,非常简略。同时期的《九国志》曾经记载过刘继业的功绩,但是遗憾的是其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没有流传到今天。《辽史》中有辽将耶律斜轸责问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可见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虽然北汉一直臣事辽国,但是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估计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这样的经历让刘继业积累了边防的丰富经验。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而实际上书诽谤杨业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对杨业早就心存嫉妒,这样的心理,在某个特别的时刻就会表现出来。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起初各路进展顺利,杨业一路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马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当时,辽国十余万大军已经反击,攻破了寰州。辽军兵力占有很大的优势,杨业等人的任务只是迁移民众,不需要与敌人决战。他向潘美进言,上万全之计。

杨延昭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朗,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 杨延昭英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杨延昭每战都身先士卒,获得功劳,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杨延昭正好处在北宋对辽国进行防御的时期,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历代杨家将传说中,以为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故称杨六郎。但是据史所载,杨延昭应为长子。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朗外,还有延玉、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文广

杨文广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是杨宗保与穆桂英之子,历史上的杨文广却是六郎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在筚篥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杨文广先扬言要到喷珠筑城,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黄昏时赶到目的地,连夜抢修城寨,构筑好了防御工事,作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大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作好了准备,只能无奈的撤退,杨文广乘机遣将出击,斩获敌人很多。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还在为这个奋斗了三代的目标努力。但是此时的宋朝积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讳言用兵,杨文广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叫杨琪,其祖父是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遗民们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于是杨家将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遗民所著的《烬余录》中,将杨嗣的功绩安到杨延嗣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还杜撰了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节。而在元朝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

潘仁美

历史上并没有奸臣潘洪或潘仁美这一人物,其原型是潘美。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冼,而非潘美。王洗是个小人,以诬陷主帅而起家,可能是由于王洗官职太小,不足以突出杨家,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摊上了这件事。按照宋史说法,潘美当时与杨业的立场相近,只是没有力争,王冼军离开防地时还曾予以制止,似乎潘在其中责任不大。从战后的处分来看也是如此,潘美仅受降职处分,而两个监军皆被撤职发配。

其他人物

其实历史上杨家将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但是的确有佘太君的存在,折佘太君原名折太君,出阁前名叫折子悦,其弟名叫折御卿.(958~995)时任府州刺史于后汉乾祐二年(949年)与杨继业成婚。(此条由一位网友提供,并无切实证据,仅供参考)

编辑本段杨家将相关地点

杨令公庙

杨令公庙,原称杨令公祠, 古北口-杨令公庙

坐落于古北口北门外的半山坡,距京城约100公里。1992年古北口镇政府拨款重建。 寺庙座北面南,前后两院,有山门、角门、前殿、后殿、东西禅房。土木结合建筑,整个庙宇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 杨令公庙的山门建筑颇为讲究,山门高5米、宽3米,磨砖对缝虎头对门。山门两侧另有对联一幅,上联为“杨氏全家做事忠实不二”,下联为“专祠一座表扬英勇无双”。横批是“气壮山河”。 正殿是杨令公庙的主体,殿前出檐的两根明柱上的对联是“节使若逢苏武牧,将军定作霍骠骑”,大门的楹联和横匾是冯玉祥将军所题,上下联为“何须纸笔舒中愤,自有公平在世人”,横匾为“真正无敌”。正殿内的两根明柱,还有一副楹联和横匾。上下联为“潘氏至今无葬地,杨家自古有忠祠”,横匾为“天下无敌”。

连环画封面(20张)  杨令公名杨业(又称杨继业),为北宋名将,被誉为“杨无敌”,史载其“军纪严明,屡建战功”,但在986年北宋伐辽战役中,不幸由于主帅潘美和监军王侁的错误指挥,被迫孤军奋战,于陈家谷矢尽援绝,重伤被俘,绝食而死,终年60岁左右。其事迹在当时便广为传颂,后经戏曲、小说的渲染,逐渐形成了“杨家将”的故事。但经考证,杨令公战斗的主要区域在今山西雁门关和大同一带,并不在古北口地区,而令公庙之所以建在古北口,主要是因为古北口长城是万里长城上战事最多的关隘之一,为其立庙,以激励将士向杨业那样鞠躬尽瘁,公忠体国。

钟鼓楼

杨家将

在山西省代县城里,有一座颇有气概的钟鼓楼。在它的正面和背面分别悬挂着“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的题匾。传说这是人们为纪念杨家将不朽功勋,而流传到今天的一处珍贵遗迹。

杨家祠堂

雁门关下,有一个以杨家祠堂而闻名的鹿蹄涧村,村里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杨家后代。 杨家祠堂始建于元代,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杨家祠宇。因杨业死后被追赠为“太尉”,谥号“忠武”,他的后代以此题祠名为“杨忠武祠”,俗称“杨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块鹿蹄石,形状奇特,雕刻秀美。传说是杨业十四世孙杨友,镇守代州时一日外出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这只鹿带箭逃走,杨友紧追不放,追到现在的鹿蹄涧村,梅花鹿突然钻入地下。杨友命人挖掘,挖出奇异的一方石头,上面雕刻着梅花鹿带箭图案,并有明显的鹿蹄印。后来,人们将这块奇异的石头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涧村由此得名。 多少年以来,为缅怀先祖精忠报国的高尚情怀,鹿蹄涧村年年都举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戏,唱戏必唱杨家将戏。 “血战金沙滩”是杨家将传说故事中,杨家将打得最悲壮、最惨烈的一仗。在这场恶战中,杨家将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战死,四郎、八郎郎被俘,五郎出家,整个一个杨家战死一大半。戏曲《金沙滩》演的就是这件英勇悲壮的事迹。但鹿跨涧村民什么戏都看,唯独不看《金沙滩》这出戏。 据说,有一年的春天,村里正唱戏,点戏人就点了《金沙滩》。说也怪,开戏前,天气晴朗,风尘不动。戏开后,契丹兵向杨家将猛烈进攻,这时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黄尘滚滚,搅得天昏地暗,台上台下,顿时乱作一团,台上的“契丹兵”也只好鸣金收兵。风沙过后,观众稍稍坐定,台上又紧锣密鼓敲打起来,杨老令公披挂上阵,领兵迎敌。演到二郎、三郎惨死疆场时,突然从西北方向滚过一团乌云,刹那间,风云过后,就是电闪雷鸣,瓢泼大雨铺天盖地从天而降,整个场子里成了风雨世界。 风雨过后,人们说:这是祖宗对咱们的报应,老祖宗不想让咱们再提那些伤心的事。咱们闹红火,别让他们不高兴,好吧,从今往后,演杨家喜庆的戏,咱再不演《金沙滩》了。后来换了别的戏,说也奇怪,一连几天全是风和日丽。 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人们也没有必要追究它的真实性。不过鹿蹄涧村人从来不看《金沙滩》这出戏倒是真的。因为他们不愿回忆祖先悲伤的往事,更不愿让这惨烈的场面再去搅扰祖先的在天之灵。他们期望的是没有侵略,没有战争,只有和平与安宁的世界。 雁门关外杨家将征战过的那个叫做金沙滩的古战场,昔日的刀光剑影。硝烟烽火,早已随着历史前进的车轮而荡然无存。今日的金沙滩,放眼望去,满滩皆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成为十里飘香的果园。 当笔者乘坐北同蒲的火车经过这里时,列车播音员或其他知晓这个地方的人,总要手指窗外,说:“快看,这就是杨家将战斗过的金沙滩。”听者无不转头注目车外,看着这片早已面目全非的旧地,想起有关杨家将的事迹,心中升起崇敬之情。

天波杨府

天波杨府是北宋抗辽民族英雄杨业的府邸,位于北宋首都东京(今开封市)城内西北隅,天波门的金水河旁,故名“天波杨府”。位于开封市西北部杨家湖北岸,天波杨府占地3.3公顷,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由东、中、西三个庭院组成。中院杨家府衙,是天波杨府的主体;西院杨家花园;东院演兵场,是杨家将操兵练武的场所,是开封市重要景点。

编辑本段杨家将家谱

杨家将家族名单和辈份排名 第一代 金台侯金刀杨会(杨师厚)、杨桂荣(女) 第二代 金刀王杨会之子:火山王杨衮(杨信杨君爱杨弘信)、杨嗣(杨弘远高阳关前阵钤辖保州刺史杨嗣:名将杨信之弟,是杨家将七郎原型也是演义中假杨滚的原型) 第三代 火山王杨衮之子:杨继忠(杨继周杨继康)、杨继孝(杨继凯)、杨继仁、杨继义、杨继康、杨继凯、火山王金刀王都虞侯金刀令公杨继业(杨崇贵后更名杨业杨无敌)、杨继亮(义子:原名高怀亮)、杨继祖、杨崇训(杨重训杨重勋) 第四代 (1)火山王金刀王杨继业之子: 忠孝侯杨延平(杨延昭杨泰杨渊平杨延朗) 义勇侯杨延定(杨延浦杨永杨延定杨延广杨延用杨贵) 忠武将杨延光(杨延广杨勋杨延训杨延辉杨延庆杨顺) 杨延辉(杨延玉杨贵杨延环杨延朗杨□ 化名:木易) 杨延德(杨延环杨延贵杨春) 金枪将保灵侯杨延昭(杨延贵杨景) 敏烈侯杨延嗣(杨延彬杨希) 杨延顺(杨顺义子:原名王平化名:王司徒) 杨延兴(原六朗部将自认是杨九郎六郎义弟业继业义子自己号称杨九郎自认义子:原名杨兴) 银枪将假六郎假杨景杨延惠(因其代六朗而死和生前有认六郎为兄后佘太君认其为义子死后追封:原名任堂惠) 杨延琪(杨琪杨八姐杨春花)(女) 杨延瑛(杨瑛杨九妹杨秋菊)(女) 杨延琼(说呼全传中呼延丕显之妻子)(女) 杨延琅(女) 杨排风(小说中最后佘太君认其为义女,演义中没有)(女) (2)杨崇训之子:杨光扆 第五代: (1)忠孝侯大郎杨延平之子:杨宗显(《金枪传》人物)、杨传永、杨德政、杨宗广、杨充广 (2)义勇侯二朗杨延定之子:杨宗魁(刘版杨家将中,最特别的一个人物,长象和其父亲一样十分相似,最后死因也基本一致)(杨宗孝《金枪传》的名字) (3)忠武将三郎杨延光之子:杨宗宪(刘版杨家将中,貌似潘安是评书中常见的小生型武将,擅长弓箭有赛李广之称,类似薛丁山一类人物)(杨宗繇《金枪传》的名字) (4)四郎杨延辉之子:杨宗孝(杨宗登《金枪传》的名字)、杨宗峰(杨忠峰)、杨宗原(四郎二妻其耶律金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原)(杨宗锋《金枪传》的名字) (5)五郎杨延德之子:杨宗槐(杨宗瑶刘版杨家将中,杨家唯一长象不雅的武将,昙花一现,轻功高强,评书里常出的矬子,力大无穷呼延平类人物使用的兵器也是棒槌) (6)保灵侯六郎杨延昭之子:定国王平南王杨宗保(杨宗闵)、杨宗勉(又名杨宗冕、杨宗显、杨宗闵)、杨宗政、杨宗奎(刘兰芳评书版,六郎、大刀王兰英之子)、杨秋菊(女)、杨心茹(女)(明版杨家将和五虎平南中杨七姐) (7)敏烈侯七郎杨延嗣之子:杨宗英 (8)八郎杨延顺之子:杨宗连(杨宗德杨宗林)、杨宗飖、杨宗土(八郎二妻其耶律银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土) (9)九郎杨延兴之子:杨宗唐(随父并入杨家) (10)十郎杨延惠之子:杨宗童(任宝桐其是六朗义子也是佘太君认的义子任堂惠之子:原名任宝童) (11)杨宗齐 (11)杨光扆之子:武伯候杨琪 第六代: (1)平南王杨宗保之子:太平王御前太尉少令公杨文广、二令公杨文举(化名:木青)、英烈少女杨金花(女)、杨宣娘(杨文姬)(女)、杨充广、杨文贵、杨文藩(义子:原名杨藩)、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杨文惠(女) (2)杨宗勉简介

本片在吸取民间传说、演义故事以及传统精粹的基础上,选取新的审美视角,在勾勒北汉、北宋他辽国间尖锐复杂的战争历史背景下,着重描写了杨家将在几十年漫长岁月中的悲欢离合、荣辱兴衰,生动地再现了杨家将祖孙几代的男英女杰们的一系列生生死死、恩恩怨怨的传奇故事。

编辑本段《百家讲坛》系列节目

1 太原降将 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千百年来,戏剧小说,评书演义,杨家将的故事,为什么能一直脍炙人口、深入人心?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史实。翻开史书,还原历史,复活英雄,杨家将的历史,会有哪些细节比文艺作品还要扑朔迷离、撼人心魄?这是一群令人钦佩的旷世英雄。戏里戏外,一门忠烈,国人偶像,杨家将的荣光下,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血泪人生?杨家将的故事,老百姓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相传,杨家将的第一代英雄,杨业杨老令公,他忠心耿耿为大宋王朝镇守边关、抗击契丹,但是却遭到大奸臣潘仁美的陷害,结果兵败被困、身陷绝境。危难面前,老英雄杨业临危不惧、誓死不降,最后碰死在李陵碑下,为国捐躯。因此,杨业老英雄在国人心目中,就是忠的化身。但是,翻开史书我们却发现,这个舞台上的大忠臣,这位赤胆忠心的大英雄,却是一名降将出身,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2 忠勇雁门 宋太宗率领十多万精兵强将,将近二十万人,攻灭了北汉,收取大将杨业,等于说是福无双至今日至,但是宋太宗当时呢,攻灭北汉之后,他就非常膨胀了,他就一定要继续进攻辽国,趁机收取燕云十六州。那刚才还是福无双至今日至,由于宋太宗的这个决定,那就成了祸不单行明日行了。幽州战役,宋军惨败,数万的宋军士兵,被杀不说,宋太宗皇帝本人,也是屁股上挨了两支大箭;最后仓惶乘坐一辆破驴车,才有命逃回国内。宋军这次惨败之后呢,辽军契丹人虽然获胜,但是辽国的景宗皇帝,辽景宗耶律贤特别生气,耶律贤这个人一生任性使气,所以他憋足了劲儿,我一定要给你宋朝一个好看。

编辑本段2011年电视剧《杨家将》

基本信息

剧名:杨家将  集数:47  出品:陕西杨家将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题材:古代宫廷  体裁:一般  拍摄日期:2011.7 制作周期:8 个月

内容提要

麟州地处边陲要害部位,向来为兵家所争之地,一时成为北方各郡争夺目标。无人主事的麟州百姓为自保,拥戴望族杨弘信为刺史。杨弘信审时度势,并未自立,心中另有打算。其子杨继业对父亲的韬光养晦不以为然,他相信命运掌控在自己手里,开始严格训练杨家军。杨继业凭借胆识和谋略,带领杨家军逐渐征服北方各郡势力,成为名将,官至都尉。北汉郡降宋后,杨继业在雁门以奇兵数千骑大败敌兵,自此令敌兵望风而遁,但因其建功卓越也屡遭朝中奸臣猜忌。宋军北伐,潘美领兵,杨继业副之,然而领路军败绩,在护送四州民众内迁途中遭遇敌军主力,潘美不采纳杨继业的退兵之计,强令出战。杨继业率部血战陈家谷,被擒后绝食三日而死。杨继业死后,其后代继续传承杨家将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赵匡胤是个什么性格的皇帝,为什么会被弟弟夺位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开国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当了17年天子,就稀里糊涂地死了。976年,他刚刚50岁。虽说,官修《宋史》对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种各样的

宋太祖兄终弟及[6]

遮掩和粉饰,但仍通过形形的破绽证明:赵匡胤是被亲弟弟赵光义谋杀的。

宫廷疑案,玄机重重,未能躬逢其盛的后人,只能在故纸堆里摸“狐狸尾巴”。老谋深算的赵光义怎么能躲开这些穷追猛打的诘问呢?说他是“窃国大盗”,自然有几分道理。

原因之一一赵匡胤之死,赵光义的嫌疑最大。

《宋史·本纪》热情洋溢地赞颂这哥儿俩如何情深意长、肝胆相照。赵光义病了,赵匡胤亲自到床头去服侍,烧艾草热灸的时候,哥哥惟恐烫坏了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烧几下——手足深情,令人感喟。

赵匡胤常对身边的近臣夸赞赵光义说:我这位兄弟,降生的时候就和普通人不一样,仔细瞧瞧,他龙行虎步,威风凛凛,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还谦虚地表示:“福德吾所不及。”宋朝皇帝怎么了?“一把手”居然给“二把手”拍马屁!令世人狐疑的是,春秋鼎盛、耳聪目明的赵匡胤,竟然在一夜之间暴亡?好端端一个男子汉,为什么说没就没了呢?

官方的记录非常潦草:“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至于死因,压根儿没提。坊间的猜测五花八门:有的说,死于饮酒过度,还有的说,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其实,最大的嫌疑犯就是最大的受益人——赵匡胤的政治接班人赵光义。《湘山野录》中记载,赵匡胤死前一晚,天气极寒,他跟赵光义饮酒,俩兄弟一直喝到深夜。本不该留宿内廷的赵光义却厮守在皇帝身边。

当夜,赵匡胤发出莫名其妙的呼喊声,且传出“烛影斧声”。《烬余录》甚至想出了花蕊夫人与赵光义的。诸多不正常疑点暴露在那个太祖驾崩之夜。赵匡义即位后,亲自主持编修《太祖实录》,并三次修改了其中一些内容。即便这样,他本人还是不太满意。为了一位死去皇帝的“起居注”,至于费这么大劲吗?真是欲盖弥彰,越描越黑。

原因二,《太祖实录》忽然冒出了所谓“金匮预盟”,赵光义篡位的政治基础游移、暧昧,难以服人。

《宋史》把这份神秘的“金匮预盟”描绘得有鼻子有眼——杜太后是个通情达理的女人,病危前,她把赵匡胤和丞相赵普叫到床前,留下了匪夷所思的“遗嘱”。太后认为,赵宋之所以能获取后周的江山,就是因为周世宗任用了一个小孩子当皇帝,如果是一位壮年英武的君主,绝不会出现“陈桥兵变”。

为了不让这种惨痛的历史重演,为了维护赵宋亿万年社稷,太后责令赵匡胤必须选择一位“长君”做接班人。赵匡胤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太后自然非常满意,遂命赵普白纸黑字记录下来,并把这份政治遗嘱当作“基本国策”珍藏在黄金宝柜里。倘若果真如此,也算赵光义正大光明。偏偏所谓“金匮预盟”的来历非常暧昧。这可是出师有名的铁证啊!赵光义登基,不可能无视“金匮预盟”。

想想吧,谁肯把“你办事,我放心”的“尚方宝剑”藏进胳肢窝里?有趣的是,《太祖实录》第一次编修的时候,居然未对这件重大事件做丝毫记载。《宋史》贩卖的“金匮预盟”,是后来才加进去的。

仔细分析,赵光义的政治骗术漏洞百出。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5岁,身体倍儿棒。赵匡义刚刚23岁,比哥哥家的儿子成熟不了多少。那时,赵匡胤的次子德昭已经11岁,四子德芳也3岁了。问题是,赵匡胤并不是立刻就死,谁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呢?也许还能享国十年、二十年……何必火急火燎地安排接班人呢?

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七岁孤儿断送江山的局面。杜太后是个明白人,绝不可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预盟”是赵匡义登基5年后,赵普才密奏。这种驴唇不对马嘴的解释,也只能糊弄外星人。

原因之三,迫不及待地更改年号,大有造成既成事实的嫌疑。

按理说,老皇帝去世,新君一般继续沿用旧有年号,直到第二年,才启用新纪元。可是,赵光义根本顾不得这些“妈妈令”,还没等到这一年结束,就换上了自己的年号。他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仅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这种打破常规的险招儿,已将自己推上了舆论的审判台。他的动机只有一个:抢先为自己“正名”。惟恐皇帝大位被谁抢了去。提前改元的做法,遭到了史官的公开批评,《宋史·太宗本纪》拽住了赵光义的几条“小尾巴”,提前更改年号这件事名列第一。

原因之四,赵匡义剪除后患,将“金匮预盟”所覆盖的接班人一网打尽。

即便确实存在所谓“金匮预盟”,这份文件的核心无非是提供了“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说白了,哥哥死了,兄弟干,就是不能让给小崽子。那么,有朝一日赵匡义撒手人寰,身后怎么安排,皇帝大位会不会落到自己兄弟身上?或者转而回到赵匡胤的子嗣手里?

为剪除后患,赵光义不惜对至亲骨肉,大开杀戒。先说赵匡胤那一枝,“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也就是说,最大的潜在对手是年长的德昭、年幼的德芳。再说自己的兄弟,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弟弟——秦王赵廷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赵匡义亲自导演,将亲弟弟赵廷美、亲侄子赵德昭、赵德芳一一逼上绝路。

结果,赵廷美被贬房州,38岁抑郁而终;赵德昭被逼自杀,年满30岁;赵德芳像老爹一样,不明不白得暴病而死,年仅23岁……

一切都结束了。赵匡义端坐在血腥弥漫的皇位上,嘴角掠过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后人赞诗:水调歌头

黄河近北望,烽火燃九州。万里山河飘絮,狼烟几时休?

兵戎剑指江南,血泪浸染震高唐,威名北域留。

朕之卧榻旁,安容他人眠!

假途虢,灭后蜀,平南唐。君臣计谋,壮志雄心复汉唐。

可叹时不我与,苍天后土戴孝,皑皑白雪皆苍茫。

千古英雄泪,直流后人裳。

河南灵山在什么地方?

位于河南省罗山县城西南面44公里处,与避暑胜地鸡公山遥遥相望。

罗山灵山,位于河南省罗山县城西南面44公里处,与避暑胜地鸡公山遥遥相望。灵山旧名为霸山,因其“每有云气覆顶必雨,验之信然”,帮改称灵山。灵山山体面积40平方公里,主峰金顶海拔27.7米,为罗山县第二高峰。灵册山势奇伟,古刹掩藏,松竹繁茂,花草竟芳,山泉潺潺,鸟鸣婉转,云雾缭绕之外,更添了几分朦胧,几分神秘,几分新奇。

灵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佛教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灵山旧有“七寺三庵”,其中灵山寺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为中原四大古寺之一。千百年来,灵山寺以“庙门东开、僧尼同寺、带发修行”在佛教界独树一帜,被誉为“灵山三奇”。唐明皇之女建宁公主曾在此出家为尼。宋、明两朝开国皇帝都曾御驾灵山,其中明太祖朱元璋三上灵山,敕封灵山为“皇山”、灵山寺为“国庙”、住持僧陈大用为“金碧峰禅师”,御赐半副銮驾、金瓜、斧钺,亲笔御题“圣寿禅寺”匾额。清康熙51年,灵山寺住持杲英赴印度研究佛学,成为印度佛教界一代宗师。灵山寺与东南亚佛教往来甚密,在东南亚,尤其是在印度享有盛誉,196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专程拜谒杲英墓。寺院分为三进,中院有一水井,其味甘美无比,为灵山泉之一窍,名为“圣井”。传说这股山泉是从后殿佛祖座下喷出,经中殿流入院内而得名,列灵山入景之冠,名为“圣寺圣景”。寺内西厢院有一株上粗下细的“倒栽柏”传说为宋时寺内主持和尚昊英所栽。昊英和尚是否得道无人知晓,但倒栽柏至今枝茂叶碧,无限生机。灵山寺僧源于北京西山,主持“鹅头禅师”终日静坐修行,头发长久不剃,以后代代相传,都不剃头,许多佛门人称他们为“恨头僧”,灵山寺还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僧尼合一寺庙。灵山寺现代高僧释无烦,1996年圆寂火化遗体时出现700多粒舍利子和七彩舍利花,这在中国近百年历史上仅是第二例,轰动海内外。

农历三月一日是灵山寺的传统庙会,逢会的数天之中,弯弯的山道上车水马龙,游客络绎不绝,高峰时期日逾数万人。

灵山寺还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见证。1939年,李先念同志在此住,并在此主持了鄂豫皖边界重要军政会议,我军不少高级将领都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

灵山还是鸟类的乐园,常年栖息在这里的鸟类达到218种,有白冠长尾雉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1980年被定为省鸟类自然保护区。灵山出好茶,所产“灵山剑峰”获省优质金奖,登山游寺之后饮水思源上一杯香茶,惬意无比,疲劳全消。

2007年8月20日,灵山风景名胜区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灵山 峻峰秀泉

辽宁灵山在葫芦岛市西北45公里处,现属连山区山神庙子乡凉水井子村。村南山根有一池泉水,清凉透彻终年流淌,村名由此而得。景区范围约9平方公里,特色是:山峰峻秀、古刹雄奇、岩石怪异、石洞幽深。灵山寺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山景观很美,层层远山雾罩真容、陡峭巨石上,劲松傲立岩缝生根。怪石形象生动有趣,像玉兔、肥猪、山羊、猛虎、顽猴……当地人们常说:“灵山的石头砬子藏着十二属相”游人惊叹真是天然造就,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石洞也有奇观,透光的山顶叫“南天门”,石棚大厅叫“无极洞”,里面能容纳上千人,顶盖滴水纯净,用它洗头头清眼亮。还有冰流洞,大仙洞,真是神通奥妙。过梨园向寺庙进发,古代楼群立于山谷之中。石板架设的“天桥”凌空搭起纵横相连。慈航楼位居中心,实心底座外塑彩龙、详云海浪,气派雄伟。上有两层八角形建筑,内有观世音等佛像。两侧有天君楼、金刚楼、太阳楼、太阴楼,西端是大雄宝殿,东山坡是天齐庙,殿内塑像是地藏王、五岳大帝。前面钟鼓二楼,门外一对石雕旗杆,座上塑造“千秋福地、万古洞天”大字,旗杆上塑造“金龙蟠玉柱”,圆目大口,龙须颤动,形象逼真。从天桥上向各楼走去,凌空信步好像踏云游历天宫。山口西坡有钟卿烈士陵园,钟卿生前任中共锦西县委组织部部长,1948年2月,为掩护群众转移而牺牲。陵园是葫芦岛市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灵山 不以山名

广西灵山县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3550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136万。灵山县辖19个镇:灵城镇 三海镇 新圩镇 丰塘镇 平山镇 石塘镇 佛子镇 平南镇 烟墩镇 檀圩镇 那隆镇 三隆镇 陆屋镇 旧州镇 太平镇 沙坪镇 武利镇 文利镇 伯劳镇。

灵山 钟灵毓秀

即墨灵山,原名零山,又名灵芝山,均因其形而得名,后因香火之盛,称之为“灵山”,素以“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仙山圣母”而闻名遐迩。整个山由三个山包自东而西排列而成。灵山坐落在即墨城北10公里处灵山镇之南。海拔154.6米,东经127°27',北纬36°32'。204国道沿山脚下穿过,是青烟、青石两条公路干线之间的制高点,又是城北屏障。

灵山山上山下,树木葱茏,风景秀丽,实为旅游胜地。晴日,登望海石,东南而望可观大海;阴霾天气,山顶云缭雾绕,聚而不散,称作“灵山戴帽”。春秋时节,百鸟翔集,盘旋欢叫,时有全身赤红的“火狐狸”穿跃林间。

灵山不惟自然风光秀丽,且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庙宇建筑别具一格,且规模宏大壮观。更有许多灵山圣母的传说穿插其间。

灵山庙宇相传创建于周元王5年,即公元前471年,唐朝及明朝万历年间,经过了两次大的修复。自清朝道光、咸丰年之后已毁败,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复重修复扩大至今日规模。修复后的灵山庙宇计有圣母殿、眼光殿、疹痘殿、送生殿、催生殿、百子殿、泰山老母殿、无生殿、龙王殿、耳光殿、三神总殿、十八只手殿,以圣母殿最大也最富丽堂皇。

圣母殿主神青霄元君,亦称灵山老母,据明万历年间祭酒周如砥所记,万历年重修灵山祠时,掘得元君遗壳,并一石碑。《元君碑记》载,周元王五年,招远女子王氏,童养于即墨金门姑母为媳,貌甚丑陋,朝打暮骂,不得安宁,元君初无怨色,一日汲水于山之东,遇仙人点还其真容,于四月十五日这天登山顶,坐化于大石之上,得仙为“青霄元君”。后人遂立祠祀之,并以四月十五日为灵山庙会日。

灵山有十大景观:

青霄遗壳:在西山之巅。

酆都城:在西山半坡之阴,远视周石如墙,近视散乱无纪,西南门一石最高,俗称鬼王。

聚宝盆:在山前。

望海石:圣母殿之左,有石高不盈丈,晴日,登石可观大海。

黑虎泉:位于西山西北麓,据传当年有虎引道而掘得此泉。

仙人洞:在东山之西腰,高可坐,阔容三四人,当地人相传风雨不入其中。

玉女盆:在西山西半峰,有石高及背,石面有水一泓,盈盈无源,旱涝不减不溢,长年不竭,相传可洗目疾。

扁担眼:东山东麓,石崮上一窟仅容伸进一手,其水不减不溢,以毛巾拭之,须臾水满如初。传为二郎担山时,扁担一插所致。

孙膑牛迹:西山之西,有牛迹宛然于石面上,相传为孙膑独角青牛所踏之处。

铁耙齿:东山峰石面之上,有一石长出,形似耙齿。

新开辟聚仙洞一处,内有送子观音、八仙过海、哪吒闹海等景观。

交通线路:乘青岛—即墨公共汽车抵达即墨,后乘即墨—灵山车至灵山。

关于珠江的资料

珠江概述  珠江(the Pearl River)是中国南方(主要在广东省)最大河系,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并称中国七大江河。

旧称粤江,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按年流量为中国第二大河流。全长2400公里。原指广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后来逐渐成为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的总称。

夜珠江——于广州人民桥其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省东北部曲靖市沾益县的马雄山,干流流经云南、贵州、广西(自治区)、广东四省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广东三水与北江汇合,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8个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东江水系几乎全部在广东境内。

珠江中国南方大河。旧称粤江。原指广州到虎门一段入海水道,现为西江、北江、东江三江的总称。流域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六省区,面积45.2万多平方公里(包括流经越南的1万多平方公里)。水系支流众多,水道纵横交错。西江是水系主流,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干流上、中游各段分别称南盘江、红水河、黔江和浔江,在梧州以下称西江。干流全长2,129公里,流域面积35.5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北盘江、柳江、郁江和桂江。总落差2,130公尺。北盘江上的黄果树大瀑布水头高达70公尺。北江的正源是浈水,源於江西省信丰县。在韶关附近与武水相会称北江。韶关以上水流湍急,韶关以下河道顺直,沿途有滃江、连江汇入,在穿越育仔峡、飞来峡後进入平原,河宽水浅,至思贤窖流入珠江三角洲。干流长582公里。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大竹岭。上源称寻乌水,西南流入广东省。上游河窄水浅,两岸为山地,干流长523公里。

东、西、北三江各在入海处冲积成一个小型三角洲,连缀而成珠江三角洲,面积1.13万平方公里。目前各小三角洲的前缘仍以每年约100公尺左右的速度向海中发展。三角洲上河网密布,大小河道百馀条,互相沟通,交织成网,最後分别经由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个口门流入南海。珠江水资源丰富,仅次於长江,航运也很发达。广州黄埔港以下可通万吨海轮,千吨轮船溯西江可到梧州,小轮船可上达柳州、南宁。可通行轮船、驳船的航道近5,000公里,航运价值仅次於长江而居全国第二位。桂江上源漓江,通过灵渠可通长江流域的湘江。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粮食、蔗糖、桑蚕和淡水鱼重要产地之一。

珠江横贯中国南部的滇、黔、桂、粤、湘、赣六省(自治区)和越南的北部,全长2214km,流域总面积453690km2,其中442100km2在中国境内,11590km2在越南境内。

珠江流域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部为云贵高原,中部丘陵、盆地相间,东南部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流域土地资源共66300万亩,其中耕地7200万亩,林地18900万亩,耕地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域人均拥有土地仅有9.31亩,约为全国人均拥有土地的五分之三。

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流域的中部,气候温和多雨,多年平均温度在14~22℃,多年平均降雨量1200~2200mm,降雨量分布明显呈由东向西逐步减少,降雨年内分配不均,地区分布差异和年际变化大。

珠江多年平均河川迳流总量为3360亿立米,其中西江2380亿立米,北江394亿立米,东江238亿立米,三角洲348亿立米。迳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4~9月约占年迳流总量的80%,6、7、8三个月则占年迳流量的50%以上。珠江水资源丰富,全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为4700立米,相当于全国人均的1.7倍,但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匀,致使流域洪、涝、旱、咸等自然灾害频繁。

珠江流域洪水特征是峰高、量大、历时长。造成流域洪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主要是峰面或静止峰、西南槽,其次是热带低压和台风,每年的暴雨洪水多出现在6、7、8月。

珠江流域枯水期一般为10月至下年3月,枯水迳流多年平均值为803亿立米,仅占全流域年径流量的24%左右。西江梧州站枯水期出现的最小流量为720立米每秒,北江角石为130立米每秒,东江博罗站为31.4立米每秒。

珠江属少沙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249千克每立米,年平均含沙量8872万吨。据统计分析,每年约有20%的泥沙淤积于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其余80%的泥沙分由八大口门输出到南海。

珠江口门的潮汐属不规则的半日周潮。珠江口为弱潮河口,潮差较小,平均潮差为0.86~1.6米,最大潮差为2.29~3.36米。八大口门涨潮总量多年平均为3762亿立米,落潮多年平均值为7022亿立米,净减量为3260亿立米。 [编辑本段]水系组成  珠江水系支流众多,流域面积1万km2的支流有6条,即北盘江、柳江、郁江、桂江、贺江和连江。

2.1 西江水系

西江是珠江的干流,以南盘江为河源,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乌蒙山余脉的马雄山东麓,自西向东蜿蜒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在广东省珠海市磨刀门企人石人南海,全长2214km,平均坡降0.58‰,集水面积353120km2,其中341530km2在中国境内。西江平均年径流量为2300亿m3。西江干流由源头至北盘江汇口称南盘江;南盘江与北盘江汇口至柳江汇口称红水河;柳江汇口至郁江汇口称黔江:郁江汇口至桂江汇口称浔江;桂江汇口至三角洲河网区称西江。南盘江与红水河段为上游,黔江段和浔江段为中游,西江段及其以下为下游。西江干流的一级支流中,集水面积1万km2以上的有北盘江、柳江、郁江、桂江、贺江。

南盘江从源头至贵州望漠县蔗香双江口,长914km,流域面积56880km2,河道平均坡降1.74‰。集水面积1000km0以上的一级支流有8条,即海口河、巴江(巴盘江)、华溪河(曲江、九甸江)、泸江、甸溪河、清水江、黄泥河、马别河(又名清水河,上游为褚场河),其中黄泥河是汇人南盘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云南富源县梁口子,河长278km,集水面积8264km2,天然落差1328m;其次是清水江,发源于云南丘北县老阴山,河长181km,集水面积5376km2。

红水河始于双江口,止于广西象州县石龙三江口,长659km,区间集水面积54870km2,河段平均坡降0.366‰。集水面积1000km2以上的一级支流有11条,即北盘江、涟江(檬江)、牛河(白龙河)、布柳河、清水河(南丹河)、赐福河、良岐河、平治河、刁江、清水河、北之江。最大支流北盘江,发源于云南曲靖市马雄山西北麓,集水面积26590km2,河长444km,平均坡降2.8‰;其次是涟江,发源于贵阳市掌克村,集水面积8607km2,河长241km;再次为牛河,发源于贵州独山县戛加山,集水面积5843km2,河长235km。

珠江 黔江始于三江口,终于郁江在桂平县汇合处,全长122km,区间集水面积2210km2,河道平均坡降0.0625‰。集水面积1000km2以上的一级支流有1条,即柳江。柳江发源于贵州独山县南部九十九滩,全长755km,集水面积58270km2。

浔江始于郁江口,终于桂江在梧州市的汇口处,长172km,区间集水面积20570km2,河道平均坡降0.0968‰。集水面积1000km2以上的一级支流有4条,即郁江、白沙河(白沙江)、蒙江、北流河。郁江发源于云南省广南县九龙山,集水面积89870km2(其中中国境内为78280km2),河长1145km,河道平均坡降0.33‰,是西江最大的一级支流。白沙河(白沙江)发源于桂平县沙坡乡天顶岭,河长102km,集水面积1155km2。蒙江发源于金秀县三山村,河长189km,集水面积3895km2。北流河发源于北流县三山顶,全长259km,集水面积9359km2。

西江干流西江段,始于桂江口,终于广东三水县思贤滘,河段长208km,区间集水面积43860km2,河道平均坡降为0.086‰。集水面积1000km2以上的支流有桂江、贺江、罗定江和新兴江。桂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猫儿山北老山界南侧,全长438km,集水面积18790km2,河道平均坡降0.43‰。贺江发源于广西富川县的蛮子岭,全长338km,集水面积11590km2,平均坡降0.58‰。罗定江发源于广东信宜县鸡笼山,河长201km,集水面积4493km2。新兴江发源于广东恩平县大露山,河长145km,流域面积2355km2。

珠江干流西江上游南盘江流域内分布着许多高原湖泊,主要有抚仙湖、星云湖、阳宗海、杞麓湖、异龙湖、大屯海、长桥海。这些湖泊总面积为388km2,控制集水面积2742km2,多年平均来水量6.17亿m3,总容积197亿m3。

2.2 北江水系

北江是珠江流域第二大水系,其主源称浈水,源于江西省信丰县西溪湾,干流全长468公里,流域面积46710km2,占珠江流域面积的10.3%。其流域面积的92%在广东省境内,其余在江西、湖南省境内。北江其主源称浈水,源于江西省信丰县西溪湾,干流全长468公里,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碣大螃山西溪湾,流经广东的南雄、始兴、曲江、韶关、英德、清远等县市,在三水县思贤滘与西江相汇,部分水流向西汇人西江,另一部分水流向东人珠江三角洲。

北江总落差约310米,平均坡降0.26‰。从源头至韶关市沙洲尾为上游,从沙洲尾至清远飞来峡为中游,飞来峡至三水县思贤洛北为下游。北江水系的主要支流有:武江、浦江、连江、绥江等。

武江发源于湖南武县三峰岭,全长为260km,集水面积为7097km2,平均坡降0.91‰。浦江发源于广东浴源县肚东,河长173km,集水面积4847km2,河道平均坡降1.24%,自源头向西南流经浴源县城,至英德县狮子口与小北江汇合。连江是北江最大支流,发源于广东连县星子圩磨面石,全长275km,集水面积10061km2,河道平均坡降0.77%。。绥江发源于广东集县擒鸦岭,全长226km,集水面积7184km2,河道平均坡降0.25‰。

2.3 东江水系

东江是珠江流域第三大水系,发源于江西寻乌县桠髻钵,全长520km,集水面积27040km2,总落差约440米,河道平均坡降0.39‰。源头称寻乌江与定南水汇合后称为东江,源头至龙川县合河坝为东江上游,从合河坝至博罗县观音阁,是东江中游;观音阁以下为东江下游。东江干流流经广东龙川、河源、紫金、惠阳、博罗、东莞等县市,在东莞石龙镇流入珠江三角洲。

东江水系主要的支流有:贝岭水(亦称安远水)、新丰江、西枝江等。

贝岭水发源于江西省安远县大岌岽,流经江西省安远、定南、广东省龙川等县,至龙川合河坝流入东江干流,全长140km,集水面积2364km2。新丰江发源于广东新丰县玉田点兵(七星岭),于河源市源城区流人东江干流,全长163km,集水面积5813km2,平均坡降1.29‰。西枝江发源于惠东县竹坳,于惠州市惠城区汇人东江干流,全长190km,集水面积4103km2,平均坡降0.6‰。

2.4 珠江三角洲水系

珠江三角洲水系包括西江、北江思贤 以下和东江石龙以下河网水系和入注珠江三角洲河流,集水面积26820km2,占全流域面积的5.91%。河网区水道总长1600km。

珠江三角洲河网水系把西江、北江、东江的下游纳于一体,但其主流泄出后又各成体系。西江从三水县思贤西口至珠海市企人石河段,分别称西江干流水道、西海水道、磨刀石水道,最后经磨刀门人海。北江自思贤北口起,各河段分别称北江干流水道、顺德水道、沙湾水道,最后经狮子洋出虎门入伶仃洋。东江在珠江三角洲内的河口段是石龙以下的东江北干流,在增城市的禺东联围人狮子洋。

从西向东流的珠江三角洲的河流有潭江(锦水)、 高明河、沙坪水(西劳河)等;从北向南流的三角洲河流有流溪河、增江、沙河、西福河、雅瑶水、南岗河等;从东向西流的三角洲河流有寒溪水等。此外,还有直接流人伶仃洋的茅洲河和深圳河。

潭江发源于广东思平县乌丰顶,至新会区银洲湖出崖门人海,河长248km,集水面积5068km2,平均坡降0.45‰。高明河发源于广东高明县托盘顶,最后在高明县海口碑流入西江干流水道,全长86km,集水面积1010km2,平均坡降0.45‰。流溪河发源于广东从县桂峰顶,在白鹅潭进入珠扛,河长174km,集水面积3917km2,河道平均坡降0.8‰。沙河发源于博罗县螃峰顶,在东莞石龙流入东江北干流,河长89km,集水面积1235km2,河道平均坡降0.64%。增河发源于龙门县七星岭,在新加埔流人东江北干流,全长203km,集水面积3114km2,河道平均坡降0.74‰。

2.5 出海口门

珠江水系各河径流汇集于三角洲后.通过8条水遭注入南海,各水道之出口称之为“门”。珠江出口门共有8个,称之为八大口门。东边注入伶仃洋(又称珠江口)的口门有4个,从东向西为虎门、蕉门、洪奇门(沥)和横门;西边注入的有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

虎门位于东莞市沙角,通过虎门注入伶仃洋的径流包括东江的全部径流,西、北江的部分径流以及珠江三角洲本身的部分径流。虎门是个强潮汐作用的口门,潮汐吞吐量居八大口门之首,最大涨潮差2.59m,最大落潮差3.12m。虎门的年径流量为603亿m2,占珠江人海总径流量的18.5%,年输沙量658万t,占珠江人晦总输沙量的9.3%。

蕉门位于番禺县广兴围、虎门江以西约8km处,是蕉门水道的出口。蕉门的年径流量为565亿m3,占珠江人晦总径流量的17.3%,年输沙量1289万t,占珠江出诲输沙量的18.1%。最大涨潮差2.72m,最大落潮差2.81m。

洪奇门(沥)位于番禺县沥口,是洪奇水道的出海口门。洪奇门(沥)的年径流量为209亿m3,占珠江人海总径流量的6.4%,年输沙量517万t,占珠江总人海总输沙量的7.3%,最大涨潮差2.79m,最大落潮差2.57m。

横门位于中山市横门山,距洪奇门4km,是横门水道的出海口。横门口的年径流量为365亿m3,占珠江人海总径流量的11.2%,年输沙量925万t,占珠江总人海输沙量的13%。

磨刀门位于珠海市洪湾企人石,是西江径流的主要出海口门。磨刀门的年径流量923亿m3,占珠江人海总径流量的28.3%,年输沙量2314万t,占珠江入海总输沙量的33%。磨刀门最大涨潮差1.9m,最大落潮差2.29m。

鸡啼门位于斗门县大霖,邻接磨刀门内海区的西侧,是鸡啼门水道的出海口。鸡啼门的年径流量为197亿m3,占珠扛人海总径流量的6.1%,年输沙量496万t,占珠江出海总输沙量的7%。最大涨潮差2.44m,最大落潮差2.71m。鸡啼门是1959年泥湾门堵晦工程完成以后形成的出海口门,此前,位于鸡啼门上游16km处的泥湾门才是珠江八大出诲口门之一。

虎跳门位于斗门县蠕蛛仔,是虎跳门水道的出海口门。虎跳门的年径流量202亿m3,占珠扛人海总径流量的6.2%,年输沙量为509万t,占珠扛人海总输沙量的7.2%,最大涨潮差2.51m,最大落潮差2.66m。

崖门位于新会县崖南,是银洲湖的人海口门,它与虎跳门均位于黄茅海湾的头部。崖门是珠江八大口门中最西边的一个口门,潭江流域的径流主要通过银洲湖从崖门出海。崖门年径流量196亿m3,占珠江总人海径流量的6%,年输沙量363万t,占珠江人海总输沙量的5.1%,最大涨潮差2.73m,最大落潮差2.95m。它的长度及流域面积居全国第二位。 [编辑本段]流域自然特征  3.1 地貌

珠江位于东经102°14′~115°53′、北纬21°3l′~26° 49′之间。流域周缘为山地环绕,北有南岭和苗岭、西北有乌蒙山、西有梁王山等与长江流域分界;西南以哀牢山余脉与红河流域分界;南以十万大山、六万大山、云开大山、云雾山脉与桂粤诸河分界;东以武夷山脉、莲花山脉与韩江流域分界。珠江流域周边山地以中山为主,个别峰高2000m,最高为乌蒙山,海拔2866m。

流域地势大体上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前者造成西江及其最大支流郁扛大体呈西一东流向,后者造成东、北两江干流以及西江的南盘江、北盘江和一级支流柳江、桂江、贺江等皆白北向南分别流注于珠江三角洲和西扛干流。

珠江流域主要由3个宏观地貌单元构成,即云贵高原、广西盆地和珠江三角洲平原。三大地貌单元间均有山地、丘陵过渡或分隔,其中广西盆地是流域主体。

珠江流域地貌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种基本类型。山地占流域面积60%以上,以l000~1500m的中山为主,大部分山脉呈北东一北东东走向。丘陵一般分布于山前地带,或盆地周边和河谷两侧,占流域总面积的20%以上,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东南部。珠扛流域平原面积较小,有海拔较高的中上游山间盆地小块高平原、河谷平原和诲拔较低的三角洲冲积平原。

珠江流域地层岩性多样,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均有分布。沉积岩从前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其中以泥盆、石炭、二叠、三叠等系最为发育。岩浆岩集中分布于广西东部和广东境内,出露面积占流域面积的22%,其中以花岗岩占绝大多数。

3.2 气候、水文

珠江流域为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4~22℃之间。年际变化不大,但地区差异大。最高气温42℃,最低-9.8℃。多年相对湿度在7l%~82%之间。年平均风速0.7~2.7m/s,最大风速30m/s。多年平均日照时1282~2243h,其中南盘江陆良为2243h,红水河的天峨为1282h。年内日照分配最多的是7、8月份,每月180h左右;最少为2、3月,每月l00h左右。流域内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470mm。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一般山地降水多,平原河谷降水少。流域内增江上游龙川县上坪站降水量最大,平均年降水量2574mm;滇东南的蒙自县雨过铺站年平均降水量最小,为720mm。

珠江流域河川水资源总量为3360亿m3,其中人海径流总量3260亿m3。西江(思贤滘西口以上)年径流量2300亿m3,约占全流域年径流量的68.5%;北江(思贤滘北口以上)年径流量为510亿m3,占全流域年径流量的15.2%;东江年径流量257亿m3,占全流域径流量的7.6%;三角洲诸河年径流量为293亿m3,占全流域径流量的8.7%。天然径流量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和下垫面的影响,年径流深的地区分布与年降水量大的地区分布基本一致。径流的年内变化受降水支配,汛期降水量集中,径流量占全年的75%~85%。

流域各地水面蒸发量的大小与气温、湿度、风速等因素有关。流域的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00~1600mm,北部蒸发低,东南部蒸发高。流域的实测最大蒸发量为云南蒙自县雨过铺站1635.5mm,实测最小为广西乐业站808.9mm。

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中含沙量最小的河流,全河多年平均含沙量0.27kg/m3,虽然含沙量较小,但由于年径流量大,全流域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仍达8872万t。 含沙量的年内变化比较大,汛期4~9月含沙量为0.14~0.53kg/m3,非汛期含沙量为0.02~0.07k8/m3。各水系及河段的含沙量不同,西江水系上游段地面坡度大,植被较差,是全流域含沙量最大的河段,北盘江上游大渡口站多年平均含沙量达2.61k8/m3,多年平均输沙量1040万t,西江水系中游段一级支流多年含沙量在0.067~0.34kg/m3。西江干流红水河天峨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91kg/m3。北江和东江的含沙量比西江小,北江石角站和东江博罗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均为0.13kg/m3。含沙量最小的站是广西清水河的邹圩站,多年平均为0.067kg/m3。

历史上造成珠江流域较大水灾的洪水出现于1535、1833、1881、1902、1914、1915、1924、1931、1947、1949年及1968、1982年。云南省自元代起有大水灾35次,小水灾210次,平均16年一次大水灾,2~3年一次小水灾;贵州省自明代起有大水灾17次,小水灾66次,平均27年一次大灾,7年一次小灾;广西自汉代起有大水灾16次,小水灾290次,自元代起每40年一次大水灾,2年一次小水灾;广东省自宋代起有大水灾33次,小水灾402次,平均30年一次大灾,2~3年一次小灾。

全流域性大洪水以1833年及1915年洪水最严重。1833年云南宣威县和富源县受灾,贵州省8个县受灾,灾民死者无数。广西苍梧、桂平、平南、来宾等县淹没房舍禾田无数,广东省广州、新会、顺德、香山、南海、番禺、英德、连县、清远、高要、四会、德广、封川、东莞、龙门、博罗、惠阳及和平等县受灾,损失惨重。1915年洪水是中国南部地区一次特大历史洪水,包括西江、北江、东江水系及粤西沿海诸河、韩江上游、湘江、赣江上游、闽江的一些支流,面积达50万km2。西江梧州站水位达27.07m,洪峰流量54500m3/s。这场洪水,珠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27个县(市)受灾,面积达43.2万hm2,灾民382万人,死伤10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