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已经进入台风季,为什么三号台风还没有酿成?

2.极端天气如何防范

3.云南的干旱是何原因

4.修水电站会影响当地气候吗?

5.云南楚雄干旱背后的真想,另人深思!!!!

已经进入台风季,为什么三号台风还没有酿成?

专家预测云南天气_云南预报天气

综合2020年海洋区域的变化来看,西北太平洋地区上半年总计数出现了2个台风,而3号台风仍然是在延迟之中,所以很多人都在质疑今年的台风到底在哪里去了,什么时候有新台风?

7月了,按照情况来看,是进入到了台风活跃期的第2阶段了,似乎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地区还是表现非常稳定的状态,没有任何的热带扰动发展起来。并且热带扰动就算有,但是形成台风的可能性也是极低。而在7月前期时段,确实按照预计情况来看,依然不会有台风活跃的情况,初步预计未来10天都不会有。要到后期时段,7月的台风才可能活跃起来。也就是说7月的新台风是会出现的。

这也意味着7月可能形成今年的3号台风,在后期的时段。初步预计7月份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有2?3个台风生成,其中1?2个可能登陆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所以相对来说还是不少,大家需要警惕台风的情况,而今年台风没有出现的主要原因大家也知道,在前期的时候厄尔尼诺现象和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比较明显,所以有台风胚胎的酝酿,最终也没有出现新台风,这就是导致今年台风迟迟没有出现的原因之一。

当然决定台风出现的条件很多,所以这也只能算是其中的一部分情况。后期等到3号台风出现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如今我国的降雨才是重点。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我们只能说3号台风可能不远了,降雨的发展在7月已经开始,7月的降雨情况与6月差别不大,其中东北大部、华北大部、黄淮、江淮北部、江汉大部、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北部等地,降水仍比常年同期偏多,大家需要注意降雨的发展情况,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未来3天雨水的情况。

在7月2日,中央气象台风的暴雨预警还在继续发布之中,其中云南中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等5省具有明显的大暴雨出现,其中最强降雨量达到了150毫米。当然如今的降雨是?东西?分散性的强降雨,是没有连接了。

同时在京津冀等北方地区我们也看到了小范围的强降雨,具有局地暴雨的发展,到7月3日的时候,整体的降雨范围就会缩小很多,暴雨的发展区域就少更多了,而只有云南的雨水较多,其中分散性的强降雨基本上是覆盖了整个云南,所以前期没有降雨的发展,如今的降雨基本上是完全要覆盖了。这下云南的朋友也不会说没有降雨了,而到了7月4日的时候,长江流域大范围的降雨带又会出现了,从华东到西南地带,一条中到大雨带是横跨长江流域多个省份,所以降雨趋势是先减弱,然后再次增强。

我们可以从预报图看到,直接4个大暴雨点连成一条直线,分别为两个120毫米,两个140毫米的强降雨点,这条?直线雨带?与本轮的降雨情况基本保持一致。所以说大家提前做好强降雨带来的影响,如今的雨水趋势明显。

这个说明了上面预测的问题,那就是7月雨水还是不会少,依然是偏多情况,6月几乎我国的降雨都下透了所有的地带,而7月还在继续,很容易引发对农作物,出行等问题的影响,这就是夏季?雨季?带来的影响,我国的水汽真的是太充足了,一波接一波的到来,何时是个头,暂时还无法进行确定,我们只能观察为主。

综合情况来说,我国南方降雨继续保持?车轮战?的模式,其中6月我国南方多省都出现了令人惊讶的雨水值,例如广西桂林和柳州、广东惠州、安徽安庆等局地累计雨量达1000-1221毫米,这都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数据,甚至部分地区还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强降雨,所以7月不能再出现过强的雨水了,大家就会担心今年的降雨带来的更多影响。

当然很多人都在问一个问题,今年的降雨会不会出现98年洪水情况,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暂时没有这个迹象,所以大家不用担心,天气变化莫测,我们继续以观察为主就行,想太多反而影响自己。

极端天气如何防范

暴雨发生时要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

学校、幼儿园等要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

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水路段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驾驶人员应当关注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情况,确保安全;

要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旷野孤立的大树、建筑物和构筑物;河边、湖边、山顶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地下水出口处、特别潮湿处、山坡与稻田水面交界处、地下有导电矿藏处或土壤电阻率较小处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迎风面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高耸的烟囱、铁塔及金属屋面的建设物和构筑物等,都是雷电容易袭击的对象。

因此,建筑物要安装防雷装置,取正确的防雷措施,切实做好防护。

专家提出,个人若处于室外,切记不要让自己成为地面最突出物,要尽量缩小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不要在空旷的地方使用金属杆雨伞、手机和接触金属物体,不要从事农作和骑车、开展球类活动、游泳、划船、垂钓和水上作业,不能在大树下避雨,或在山顶、楼顶逗留,要远离烟囱、铁塔等高耸孤立的物体。

若在室内,则要“三要三不要”,即要关闭门窗、远离各种金属管线、远离金属门窗,不要使用电子电器设备、不要使用太阳能沐浴、不要使用有线电话和网络。

“下暴雨,泥石流,危险之地是下游,逃离别顺沟底走,横向快爬上山头,野外宿营不选沟,进山一定看气候。”

专家提醒,若收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要及时对有危险的居民及设施取紧急疏散避灾或保护措施;当地出现了暴雨或连续强降水后,需留心周围环境,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这很可能是即将发生泥石流的征兆;

当听到危险区内有轰鸣声、主河洪水上涨或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时,应果断取逃生措施,要向沟岸两侧山坡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不要顺沟方向向上游或下游跑,可以就近选择树木生长茂密的地带逃生,但不要上树躲避。

云南的干旱是何原因

西南干旱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

一、旱情之重触目惊心

2009年9月~2010年3月,云、贵、川、重庆和广西5省市大部分地区遭受了100年一遇的旱灾。旱情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大、涉及人口多。

笔者居贵州腹地安顺市,从去年9月到今年3月26日发稿为止,长达240天里,安顺城区几乎没有降雨。按照气象部门“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在61天以上、夏季在46天以上、秋冬季在91天以上”为特大旱的标准,安顺等贵州大部分区域的旱情均在此列。

许多水库水域减为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笔者到乡间一条常年流水不断的河流查看,长长的河床也如水田一样,河床淤泥板结龟裂,有的裂缝宽达3~4cm。沿河岸走很长的路,偶见一处河沟中尚存积水。二、三十平方米的浅水塘,成为了鸭农放养的鸭子赖以生存的最后水域。数百只鸭子水少鸭多、更因为水不流动,其色泽早已变成浓墨状,熏臭难闻。如果旱情继续下去,与水为伍的鸭子们就连臭水塘也难以寻找。目睹这样的情景让人不禁为这些鸭子的生存状况而忧虑,进而又想起食用这些鸭及鸭蛋的人会感到怎样的味道,会给他们的健康带来怎样的影响。

往年此时的农村,田野里高过人头的油菜叶绿花黄,一片片的麦苗郁郁葱葱,到处春意盎然。然而今年因为缺水,高处的农田呈龟裂状而荒芜着,低处的农田里焉焉地长着稀稀疏疏二、三十公分瘦弱的油菜,荒凉之景恍如严冬时节,令人痛心。

更据媒体2010年03月20日报道,旱区群众生活困难、洗澡成为奢望,部分农村群众摘野菜充饥。值此西南重旱区仍无明显降雨的同时,华北地区春旱将逐渐露头和发展。

纵观我国今年旱灾一处接着一处,一年胜似一年的现实。笔者虽非气象工作者,但共同的关注使笔者也在思考旱灾发生的原因。

二、气象专家对旱灾原因分析未触及本质

近期看了一些网络和报刊上气象专家们关于此次西南旱灾的原因分析。但是,大多数旱灾原因分析都限于对现象本身的描述;少数涉及原因的分析,也总令人感到似乎没有讲到问题的本质。当然笔者也清楚气象预测本身就是一个至今都难以做到准确的事情,更或许是中国的专家们羞于张扬己见的缘故。

值此旱灾如救火的危急时刻,能否及时准确地对大众和社会相关部门提供气象分析,既不是单纯的气象学术问题,更不是气象专家们茶余饭后可深可浅、或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休闲话题,它不仅关乎着民生,而且还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大局。

现摘录被媒体广泛引用的国家及某省气象专家两则对灾情原因分析的要点。

一则:一是青藏高原的高原热力因素,二是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三是冷空气时机没有掌握好。

二则:“气候变暖”的帽子不可随便扣,干旱是一个持续累积的效应,而降水量持续偏少和温度持续偏高是造成干旱的直接原因。夏、秋两季降水偏少,导致江河来水偏枯,库塘蓄水不足。同时,秋冬季温度持续偏高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加剧,助推了旱情的发展。

应该是外行的缘故吧,笔者看了上述两则分析后,不知所云,现剖析如下。

一则曰:青藏高原的高原热力因素为去冬青藏高原较常年积雪少,进而影响周围出现干旱。但对广大民众希望知其所以然——为何去冬青藏高原降雪减少这样的根源,专家却没有告知,或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专家用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来说明今年西南(尤其是四川)旱灾的原因,认为由南方进入到西南的水汽偏少。如果此次旱灾的发生与厄尔尼诺现象今年发生的时间正好吻合的话,此结论似乎也可能是原因之一。然而,笔者观察到200多天的时间里经过安顺的雨云,不低于10次,但却难以形成降雨,这样的现象很难与专家所说的带有大量的水汽都绕过旱区的说法相吻合。尤其是笔者对2002、2006年重庆先后发生的历史性旱灾的惨状偏偏又还依稀记得;此外,作为地处热带边缘的云南省近年各地旱灾彼伏此起,森林火险连年不断的现象,真让人难以相信此次旱灾与相隔多年规律性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有本质联系的说法。因此笔者认为,局部的气象问题既要考虑大环境对局部气象的影响,但更应该考虑具体环境对局部气象的影响。

专家言冷空气没有掌握好进入内陆的时机,进而与暖空气在内陆相遇并配合形成降雨的说法,笔者无法想象毫无生命、更无思维的寒冷气流,如何要求它把握时机。如果此论述系专家在浪漫场合的畅想,也无可厚非。但偏偏是专家在十分严肃的场合,解答记者代表民众提出的科学问题。

二则曰:“气候变暖”的帽子不可随便扣,干旱是一个持续累积效应的说法,笔者也十分赞同。但对专家进而给出的降水量持续偏少和温度持续偏高是造成干旱直接原因的说法,笔者认为专家的结论一是没有给出导致旱灾的最终原因。按照简单的逻辑,只要头脑正常的人都会迫切希望知道什么原因导致降水量会持续偏少和温度会持续偏高的问题,只有了解了这个本质问题,方有助于此次抗旱和今后对旱情的减灾防灾。二是专家给出的直接原因并没有揭示其与人类的活动的关系。

从目前人类的能力看,降水量持续偏少和温度持续偏高还是人力暂时难以改变的自然现象——此次旱情的发生和持续就是明证。那么,由专家给出的结论推导,今后只要出现类似的旱情,人们就只有等待的命运,因为与人类活动没有关联,当然也就无需改变什么。

此外,媒体上还有人认为此次旱灾为地质因素所造成,从气象的关联因素上看似乎也有些道理。但笔者认为,地质的影响尽管存在,可这种影响完全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地震能量的积蓄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完成了的。因此,由地质因素所导致的干旱表现应为降雨量逐年减少,绝不会出现突然之间这么长的时间就很少降雨或不降雨。

至于有的所谓专家认为旱灾实行修水库、建电站过多引起的,笔者认为那更是无稽之谈。君不见再多的水库与广大的地表相比毕竟所占面积有限(笔者估计水库所占面积不到山脉和土地面积的十几到几十分之一)。广袤土地上涵养水源的量应该数倍于水库的量,其蒸发水汽的能力也应比水库远远多得多。读者可从电视画面中云贵干旱区域的土地,变成裂纹宽度达几~10厘米、深度达10~20厘米的沟壑状,要蒸发掉多少水分,便可知土壤原来含有多少水分。更不要说广阔的水田,以及众多的植物和树木含水与蒸发水汽的能力了。

当今时代,对气象问题的了解不仅是广大民众生存和生产的需要,也是各级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管理者的需要。对此类问题气象专家不能像一个非专业人士那样说些没有深度、毫无指导性的言论。尽管笔者也非常理解气象工作和一些专家们的苦衷,但是纳税人供养气象专家的目的,就是气象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得到专家们及时和有效的指导,笔者认为这是气象专家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义务,此愿望应该不过分吧。

如果专家再不能对干旱的原因进行准确的判断,进而引导大众取积极措施的话,勿需多久,前面鸭群的今天,就将是我们的明天。

三、人为因素应为近年我国各地相继持续出现旱灾的根本原因

笔者作为非气象专业的人士,虽不敢言忧国忧民,但出于共同对大家所关心的吃水问题的关注,笔者从综合学科和历史的角度,联系全国近一段时期内出现的许多大面积、持续性旱灾情况,提出2010年前后西南五省市发生的旱情的成因,以及近年全国许多地方发生的旱情原因说,笔者认为,这些旱灾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这些区域自然环境的平衡被人的活动打破后的必然结果,是人的活动对气象影响累积效应达到临界点后的异常表现。

其理由和论点有下列几个方面。

1、土壤植被和水利设施破坏严重,涵养水源能力降低。

农业生产中,为了追求高产,许多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等农药,取了近乎掠夺性的方式使用土地,导致土壤板结,沙化严重,保水能力降低,相同体积的水量灌溉下,农田含水期明显缩短。放火烧荒、扩大耕种,地表植物减少,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森林砍伐失去的植物总量超过人工演替林带来的植物总量,退耕还林工作的成效欠到位。植被破坏所造成的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是导致干旱最重要的原因。

土地承包制下,使农田水利的兴建总体上呈停顿状态,而且长期以来,各地都是只有使用而没有维护,使大量原有水利设施废弃,原有蓄水水域年年减少,失去了防洪抗旱的功能。在降雨充沛的春夏季节,从天而降的水体,大量的雨水通过地面径流又很快重新回到海洋。雨季一过,相当多的地方又重新陷入没有兴修水利时的干旱之中。

2、城镇热岛效应不断增强,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镇化程度快速提高。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生活方式不断改善,生产规模不断扩展,一方面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大量人造地面和墙体的出现,使城市到处是钢筋混凝土修筑的森林,城市绿地和树木等降温的物质严重不足,使地表温度逐年升温,地表对空中的热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城市热了,农村也未能例外。城市居民感到一年热似一年,很大程度上应与热岛效应变得更加显著相关。伴随着城镇热岛效应的日益增强,强化了城镇上空的上升气流,从而对雨云的托举能力加大,减少了降雨。

3、水汽蒸发减少,地表失去自我降温的能力。

由于大面积植被遭到破坏,土壤含水能力差,水利设施蓄水功能大为降低,这些因素所能给当地带来的水汽蒸发量也随之逐年减少。由当地水汽蒸发所形成的降雨必然也在减少。降雨的减少,使各地地表失去自我降温的能力,造成地表温度只升不降。很多时间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有雾的天气已经减少很多,在城市几年都难得看见一次六、七十年代才能看见的大雾天气,就是地表水汽蒸发减少的明显例证。

4、沙漠形成效应导致过往雨云降雨困难,旱情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沙漠专家认为沙漠上空每年仍有不少雨云经过,但由于该沙漠上方始终有上升的气流存在,打此经过的雨云在上升气流的托举下,总是飘往他处降雨,以至于有的沙漠几年,甚至几百年都难下一场雨。降雨不足,导致地表水汽进一步减少;水汽不足又反过来使蒸发量少而难以在本地形成雨云并降雨。不降或少降雨,使该沙漠温度一年比一年更高,又加剧托举雨云的效果,形成恶性循环。

这次西南旱灾,自去年9月以来的240天中,安顺上空也曾飘过许多雨云。即便是在今春旱情非常严重的时候,也有许多天雨云密布,可雨云却总是一次次来了又走,不肯降下宝贵的雨滴,尽管气象部门还许多次进行过人工降雨的努力。

笔者感到安顺和许多干旱地区的情形似乎如沙漠效应一般,干旱地一方面由于自身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使本地少有或没有足以形成降雨的水汽蒸发,从而丧失自我降温的能力。地表温度长期居高不下,导致飘临干旱地上空的雨云也无法降雨。没有雨水带来的降温作用,干旱地的地表温度越升越高,可温度越高越难以出现降雨,200多天的干旱就这样在恶性循环的影响下持续着。

从历史的角度看,丝绸之路上楼兰古城的消失,可能就是因为环境破环,一年年的累积,使周围上空的水汽逐年递减,终于到达一定的临界值后,各地自身蒸发的水量也就越来越难以形成雨云而造成降雨。不降雨或少降雨,使各地的地面气温上升,从而一步步地造成地表温度逐渐上升,降雨减少甚至没有,使楼兰古城最终被沙漠所摧毁。

看看最近一段时期发生在我国各地的旱情,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楼兰古城消失的历史悲剧中吸取应有的教训。

笔者希望,人们应该正视并充分认识气象异常与人的活动关系,将这些旱灾的出现视作气象平衡被打破平衡后,大自然对人的一种警示,从而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积极应对。

四、气象预报准确度的变化证明人类活动对气象的影响不可忽视。

或许有人会认为笔者上述说是凭空猜测,毫无依据。那么,笔者就请读者再来看一看气象预报的准确度变化,便可知人类活动到底对气象的影响有多大。

大众在关注气象预报中发现,天气预报曾经有段时期准确率较高。但近十年来,气象预报呈大范围较准、小区域不准,长时段较准、短时段不准的现象。

按理说,现在气象观测队伍整体学历越来越高,观测设施越来越先进,为何其预报的准确率不升反降呢?

笔者认为,十几年前,当气象卫星、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等科技手段先后运用于气象观测后,为适应新科技手段的运用,气象部门根据当时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气象预报模型。各地气象部门依据国家气象卫星云图及其大趋势的分析,结合各地观测数据,运用气象观测模型进行计算推理而得出本地预报结论。由于当时所设计的模型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由此得到的预报准确性也就较高。

可是,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地貌变化日新月异。地貌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与之相关的气象的改变。

有人曾夸张地说过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南美洲一只蝴蝶在那振翅,用不了多久就会在地球的其他州引起一场风暴。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也不无道理。一只蝴蝶在理论上尚且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更何况比蝴蝶大很多的人类长期活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呢?

地貌随时在改变,而用于气象预报的模型却未能时时更新。因此运用脱离实际的模型计算出来的预报不准确便在情理之中啦。

那么大区域预报较为准确的原因离不开气象卫星这只天眼提供的卫星云图、离不开互联网汇集各地气象数据和超大型计算机快速计算的功劳。在大范围来看,全国和省级气象预测由于占有较多观测数据,因此能够弥补和降低因局部区域地貌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况且大范围的预测模型自然比小区域的要更宏观一些,所以气象预测的准确度与实际就较为接近。

而现在小区域之所以预报不准确,如前所述,一只小小的蝴蝶都能引起或改变远距离区域的气象,更何况城市和农村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城市,君不见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大片大片的高楼大厦一年,乃至几个月便拔地而起;大厦之高前所未有,高的达几十层,矮的也有五、六层。建筑对风力和风向的影响不言而喻。城市面积在一天天扩大。此外,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机场不断建成。这些人造地面和墙壁对城市气温的影响也是人所尽知的。

在农村,经济发展也给农村植被带来明显改变,劈山造田、筑路修桥、村寨建设、开矿办厂、农林种植和养殖等活动,使农村自然地貌也在不断改变。

农村和城市地貌的变化,必然会给气象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于日新月异的城市和农村地貌变化,如果运用已经不存在的地貌气象参数来进行气象预报的计算,不准确是必然的结果。之所以人们都有一段对气象预报较为准确的感觉,须要强调的是那段时间各地建设和发展远没有现在这样迅速,其模型设计和修改的速度要求不高。

可是对现在气象预报不太准确的现象,有的气象专家解释为时至今日气象科技还达不到准确预测的程度。情况果真如此吗?如果到今天气象预报仍不能准确预报小区域情况的话,那航天发射基地和奥运举办城市等这些更小区域的气象预报就应该是不可能的啦。而事实是不仅能够预测这样小的区域,还能够预测出具体日期和时间指定区域可能出现的气象情况,从而有关部门决定航天飞行器的发射和奥运的举行时间。目前小区域的气象预报不准确的现象,笔者认为这里更多地体现了责任和投入的问题。

由气象预报准确度的变化分析,足以看出人类活动对气象的影响范围和深度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五、消除人为因素造成干旱的对策与措施

要消除人为因素导致的干旱,自然要从减少或停止上述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乃至气候所造成的影响。具体对策与措施如下。

1、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增强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恢复地表正常的植被状态。农村要改变掠夺式的农田栽种方法,注意土壤和水田含水能力的保护。尽量使用农家肥种田,以保持农田的保水和肥力,减少农田灌溉用水量;延长农田存水期,以增加农田对当地空气蒸发更多的水汽。杜绝烧荒行为,保障地表植被的涵水能力。通过保护好农村地表植被,既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同时也降低广大农村的地表温度。

2、加大植树造林力度,降低城镇热岛效应。

城市要严格按一定比例栽种树木,保留一定的草地。城市一些非机动车道路的混凝土地面应尽可能用能渗透水的材料铺设,一些墙面也应考虑覆盖植被等措施,以增强涵养水源的作用,同时降低混凝土地面和墙面对大气的热辐射现象,使城镇的热岛效应得到有效遏止。同时,通过植物蒸发更多的水汽,改善城镇湿度,降低城镇热岛效应。

3、兴建和维护田水利设施,发挥水利设施抗旱防洪的作用。

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兴建新的水利设施,整体扩大水利设施抵御洪涝、抗击旱灾的有效区域;对原有水利设施不仅要保持水利设施的蓄水水域的大小,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增大这些水域的蓄水容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水利设施抗旱防洪的功能。以此同时,保障和提高各地水汽蒸发的总量,以更多的水汽蒸发,促成区域雨云的形成并产生降雨,从而降低当地地表温度,有利于海洋季风带来的雨云在内地降下雨水。

4、勘探地下水源,构建抗旱的生命之水供给体系。

为防止预想不到的旱灾给人们的生存带来的威胁,各地均应勘探地下深井水源,并与各地自来水管网进行联网。但是,这些深井水源平常不以使用,只有到各地出现严重旱情时,方可启用深井水源及时方便地为旱区灾民供水,保障旱区灾民对生命之水的基本需求。

综上所述,各地只有针对上述对策,取全面和有力的措施,方能够有效地改变区域性涵养水源的问题,才能够保证区域性水汽的蒸发量恢复到自然的状态,才能够有效地降低区域性地表的升温现象,从而营造出一个符合自然规律、风调雨顺的区域自然环境,极大地提升区域在防洪抗旱方面的能力,为区域人民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

修水电站会影响当地气候吗?

会有一定影响。

水力发电,为提高水能的利用率,需要修建拦河大坝,使水位升高,将水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储存起来。发电时,是从高处落下,重力势能再转化为动能,并且,最大限度的冲击发电机的叶轮,使更多的水能转化为电能。

大坝的拦截,造成发电站附近水量的增加,而水的比热容较大,同样受热或散热,温度变化较小。因此,夏天气温会略有降低,冬天气温会略有升高。另外,由于水的蒸发,空气湿度会有所增大,降水会有所增加。

最典型的例子,是三峡工程,专家曾预测,三峡库区蓄水后,夏天气温将比原来下降2 左右,冬天气温将比原来升高2 左右。实际监测的结果是,年平均气温略有升高,增加幅度只有0.2 左右,冬季月平均气温升高0.3 1 ,夏季月平均气温降低0.9 1.2 左右。另外,年平均降水量约增加3mm。

可见,修建水电站对当地气候却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十分有限。

小本认为,修水电站肯定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气候),尤其是搞梯级开发!

其一,水电站必然筑大坝形成超大水库,这会有一个5.0级以下的地震(罕见有6.0左右的),会提高地下水水位,引发崩塌等地质灾害。

其二,水电站形成的大水库,会改变局部的水汽循环,如蒸发量加大、空气温度增加、降水量加大。

其三,水电站形成的大水库,会改变局部的气温,因为水的比热较大,在吸收和释放相同热量时,水的温度变化较小,因而库区的冬天气温会上升2 ,夏季气温会下降1 。

其四,如果是梯级开发,尤其是涵洞引水式水电站,会荒弃一段原有河道,生态破坏更大。

其五,在盆地周边建大型水电站,会让夏天更闷热,因为在盆地内部和峡谷地带形成“蒸笼”效应,这两年,川南谷地宜宾和云南的巧家出现高温闷热天气,就与江梯级开发水电站形成的巨型水库有关。

其六,至于提问者所说,攀枝花夏天有绵绵细雨而冬天更冷,的确与江与雅砻江的梯级开发有关。

为什么攀枝花冬天暖和?一是焚风效应,攀枝花位于江谷地(攀西裂谷中南段),其北侧和西侧均有大山阻挡,1月北方冷空气越过北侧山脉会形成焚风效应,西侧西南气流(印度洋气流)越过西侧山脉也会产生焚风效应;二是空气好,雾霾少,日照长,紫外线强。现在,由于大水库增加了冬天空气里的湿度,风还在,空气湿度增加,攀枝花的冬天当然会比以前“寒冷”一些。

为什么攀枝花夏天会有暴雨?因为青藏高原的“巨型抽风机”效应,攀枝花地处青藏高原的边缘,夏天,东面的太平洋的暖湿气流面临迎风坡,降雨多,形成暴雨,也只有暖湿气流来时才有暴雨,平时大晴天;现在,由于大水库增加水汽蒸发,空气里的湿度增加,攀枝花地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结合部,在峡谷地带,水汽聚集,时常形成连绵细雨。

放心,攀枝花还是攀枝花,电站水库的影响有限,还是冬天暖和夏天不热,还是热带水果输出基地,还是居家养老的好地方!

这是小本的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云南楚雄干旱背后的真想,另人深思!!!!

首先,你这东西发这里不合适,这里提问题,别人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地方。

其次,你所谓要查实的是什么事情?你想表达的是不是你觉得有人干坏事,把本来应该下在你家那里的雨下到别处去了?

………………要解决干旱、洪水、地质灾害等问题,少砍点树,少烧点荒,保持和恢复植被才是最根本的。

不知道我这么说你明白了没有?

我觉得你分析的不是很对!你应该上访才对!

回答者: lichao998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觉得这个问题发出来让大家了解一下是非常好的,这其中包括了气象问题,行政管理等等问题,难道在“百度知道”不能提这些问题?

正因为不明白才上网问,不要得不得就把人推向上访一条路,谁都知道那几乎不是条人走的路。

关于人工影响天气这点,lichao9988说的有道理,这个工作由部门统一考虑安排,但有一点,如果也很担心烤烟呢?要知道,烤烟经济是当地的支柱经济,如果支柱经济受到影响,即使保险公司不急当地也会急的。据我所知,打防雹弹(就是楼主所说的什么散雨弹),是在去年年中些的事情,也就是干旱还没有真正形成时,也许当时没人想到后面会有那么大的干旱。结果,夏秋少雨,最后就是求雨也没了。保了一样。丢了一样。

对于说是为保航空影响错失时机,俺就不太同意了。听起来这句话没错,但问题是对航空影响那么大吗?想云南全省干旱时,那是只要见有云、有些些可能降雨的条件,那个降雨弹打的,四处齐发啊,就昆明周边来说,一次就打了两百余颗,催下几滴雨来,昆明的上空应该比楚雄上空更忙碌吧。

谁都知道种树是根本,但这是个长期的过程,农民的生活可等不了那么久。

就像楼主所说的,问题既然提出来了,各地的都有网络舆情监控,如果真是负责任的官员,就会当回事去查,而不是堵上你的嘴或是置之不理。接着发吧,希望能引起有责任官员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