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宵节的记叙文

2.农历六月十六日是什么节日

元宵节的记叙文

辽宁省盘锦天气预报十五天的_正月十四的盘锦天气

 相信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尤其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记叙文,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原因、结果等。写这类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有关元宵节的记叙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元宵节的记叙文1

 元宵节,大家一定很熟悉吧。吃汤圆、放鞭炮、迎龙灯。家家户户还挂着大灯笼。一想起快要到元宵节了,我就兴奋不已不得了。特别是迎龙灯,那时会有几百个成千成百的人看着它走过大街小巷的,好似云天上穿梭的龙在人海中遨游全世界呢!

 那时候我们会和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那笑声也常常回荡在我的耳边。饭吃好了,我们就会买各式各样的灯笼在大街上威武地走来走去。

 我想快点来临这一天,让我们和家人一样放烟花、吃团圆饭。其实学校里过元宵节也跟家里一样温暖,因为那里有无微不至的老师。热情的好朋友。在学校里也一样,格外的温暖。

 我们家家户户还会挂上五彩缤纷的彩灯。大家齐心协力的搞好元宵节活动。到时候我相信一定会喜笑颜开的,虽然天气有点冷,但是我们的感觉肯定非常温暖的。

 心惊动魄的场面一定很精彩,我祝你们那一天一定要好好看一看哦。回校时,千万别忘了说给大家听。那一天,我等待着那一天。一定要珍惜一年一度才来临的元宵节。

 祝大家羊年吉祥、新春快乐!

元宵节的记叙文2

 今天是元宵节,但是元宵节的祝福在昨天就络绎不绝得到来了——那是因为在我的家乡(临海),我们的传统是正月十四过元宵节。

 这说起来还有个传说——和民族英雄戚继光有关。据说当年戚继光在我们家乡(台州)抗倭时,曾打算过完元宵节攻打倭寇,战机密被泄露后倭寇决定元宵节当晚趁百姓过节、戒备放松时大举进州府城——临海。戚继光又截获了倭寇的信息,决定将计就计,于是通知全城百姓提前一天(正月十四)过元宵节。正月十五,过罢节的百姓躲了起来、众将士在临海县城设下埋伏,倭寇进犯时整个城市红灯笼高挂一派过节气象,但是已人去城空,戚家军来了个瓮中捉鳖,大败倭寇。倭寇向白水洋流窜,恰被潜伏在白水洋上峰岭的戚家军再次予以重击。这就是著名的上峰岭战役。后来百姓为了纪念戚继光,就将元宵节改为正月十四过了。

 这个传说是我小时候学校组织去上峰春游参观戚继光纪念祠堂时,当地的百姓讲给我听的。传说归传说,究竟是否如此我就不知道了。没有人去追根究底、溯流探源,但是习俗却一代代传下来,认定就是“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

 说起糟羹,可能有人又不知道了。元宵节,一般的地方习俗都是吃元宵。可是在我家乡,我们元宵节吃的是糟羹。那也是我们独特的习俗。糟羹分咸羹和甜羹两种,咸羹我们方言又名“菜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来米粉、豆面,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甜羹,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呵呵,好多年没有吃了,这么一说,口水就出来。哎呀呀……

 当然,元宵节观灯、舞狮子、踩高跷也是习俗,还是很热闹的。我小时候有一个爸爸自制的高跷,每年元宵节都会拿出来玩的,可惜呀,后来被我们弄坏了!

 这就是我们这边元宵节的习俗了。元宵节真热闹,真开心。

元宵节的记叙文3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那晚,我兴致勃勃地来到南平南纺。那里可热闹啦!有灯展、放烟火等等。我左看右看,有的人在陪自己的小孩买灯笼,面具。有的人在开心的拍照,还有的人在吃着糍粑。我和妈妈、哥哥、姑姑一起看灯展。灯展可漂亮了!有的是马儿在动,好像真的一样。有的是一条长长的龙,做的栩栩如生。还有的是莲花灯,在湖上飘啊飘,飘到了远处。灯展看完后,姑姑又带我去看烟火,那些烟火虽好看,但是那声音太大了。看完了烟火,姑姑叫我们去她家吃“元宵”,我客气的说:“姑姑,不用了。谢谢你!"姑姑生气地说:“那怎么能行呢,我做的元宵最好吃了。”“那好吧,谢谢姑姑!”

 到了姑姑家,阿杰哥哥蹦了出,满心欢喜地说:“老妈,家里来客人了?您不是说要给我出去买奥拉星大礼包、查理九世全套吗?”

 “还不赶快叫舅妈,真没礼貌。明天 你自己去买,行吗?”

 阿杰哥哥这才晃过神来,他的心里想着奥拉星大礼包、查理九世。礼貌地叫了声:“舅妈好!”

 妈妈说:“好啊!”

 “对了!忘了给你们煮元宵了!你们先坐,阿杰,你陪妹妹玩!”

 等姑姑匆忙煮好了夜宵后,都7点了,“快来吃热腾腾的元宵吧!”

 大家伙吃了一碗,都称赞好吃。今天真开心,因为有了元宵节。

元宵节的记叙文4

 夜幕慢慢降临,鞭炮声越来越响。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团圆饭前放鞭炮便是我们家乡的风俗之一,不过最热闹的还是放烟花。

 当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逐渐消失的时候,我知道一会儿要放烟花了,而我一般不会放烟花,而只会赏烟花。因为放烟花时会产生好多的pm2。5,会严重影响到空气的质量,产生雾霾天气,从而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健康。虽然我无法阻止人们放烟花。但我不会放烟花的`!

 “咚”的一声吓了我一大跳,回头一看,原来是东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朵金**的烟花,她犹如仙女散花一般出现,又如刘翔一样陨落!她照亮了整个东方的天空,好美丽的花!金**的烟花消失了,但在她升起的地方又出现了一个亮点,她红红的像火一样灼手,又像太阳一样热情,在震耳欲聋的瞬间,一朵漂亮的烟花慢慢的开放,随之烟花四溅,在她的中间又出现了一个烟雾构成的菊花图案,好大好美。突然不知从哪里冒出了一些亮片一样的东西,金**的一闪,迎来了噼里啪啦的一阵响声,又快速消失了“放烟花了”。一群天真的孩子蹦蹦跳跳的跟在大人身后,点着捻,一颗会发光的树像火炬一样照亮了四周,烟花越喷越高,像火箭发射一样一下子飞到天上去了,烟花的四周是那么的漂亮,像一个艺术家刻画出的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一样。小朋友先后点起了孔明灯。

 元宵节虽好但鞭炮烟花还是尽量少放一些,虽然放烟花有节日的味道,但她会使空气污染严重,所以我建议为了大家的健康要少放一些烟花炮竹!

元宵节的记叙文5

 昨日是元宵节,虽已昔去,却万分不舍,又回味无穷。故作此篇,纪念昨日元宵的美景,并抒发感慨之情。——题记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代词人秦观面对元宵佳节,在《生查子》中这样写道。亦唯有元宵佳节,才会有如此佳句。平日中古代礼仪是非常多的,一年中的热情在今日便会释放,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诗句,这也真可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而今日的元宵佳节有戏剧性的与西方的情人节相逢,是一乐趣。

 元宵佳节刚至时,是从睡梦中便迎来了。当第一缕阳光从窗外射入屋中,我睁开双眼,觉得这是不寻常的一天,总算是清醒了,想到今日便是元宵节,心中万分欢喜。

 洗完脸,只听妈妈喊道:“吃元宵了。”我迫不及待地冲出去,进入厨房,端起那热气腾腾的元宵,十分欢喜。这元宵是那样白,那样糯,进入口中的香甜,更是喜悦,无法用任何语言所能来表述。

 吃过元宵,便出门去,哪个脸上不是洋溢着欢乐呢?虽然自此我也未晓得为何要过元宵节,吃着节日特有的元宵。去书上查元宵节的由来,又有颇多说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是富有美好愿望的。那团团圆圆正是美好的寓意,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元宵,其乐融融,谁又能不欢快呢?

 过元宵节,只有晚上才是这个节日的盛事。且出门去看,家家灯火通明,人们都出来了,烟火占据了天空,是那样的绚丽多彩。人们热热闹闹地走在街上,此时似乎无人觉得是夜晚,是如白天又更甚于白天的明亮,而欢乐也随处可见。再抬头去赏那月光,是那样的明亮,那样圆满,这大概也是中国几千年文化所代代期望的家人团圆。

 元宵已过,只留下对它的回忆,但却抒发不少感慨。并留下无数期待……

元宵节的记叙文6

 我们刚刚送走快快乐乐的新春佳节,转眼间又迎来了热热闹闹的元宵节。提起元宵节,大家都不陌生,这一天的晚上。我们都会观灯展、猜灯谜、看烟花、吃元宵。但今年的元宵节比往年更热闹,令我终身难忘。

 下午五点半左右,我们一家来到了紧靠东湖的向海大道,这时天已经黑了,但向海大道的东侧却是灯火通明。各式各样的彩灯沿街一字排开,有“五谷丰登”、“与时俱进”以及走马灯、激光灯,还有天上飞的孔明灯……数不胜数。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家乡金社裕农的彩灯“大展宏‘兔’”。彩灯高10米,长25米,预示着裕农公司在十二五期间企业腾飞发展。灯的底座是裕农名牌特图案,正中间是一个大型八面走马灯,表示着八方进宝、八面威风之意,紧靠走马灯两侧是两只从天而降的兔子,拿着祝福的对联: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振兴供销合作事业。金兔的身旁是两组拱臂,其中一组向内的金色拱臂,臂顶托起了十个金色大字:盘锦金社裕农供销集团。向外的绿色拱璧顶端,右侧是两朵彩云和一只奔跑的兔子。灯的两边是用莲花和元宝托着的福字,表达了企业对家乡人民的祝福。最顶端是金社裕农标识,彩灯整体气势恢弘,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大约在晚上7点钟左右,在东湖开始放烟花,首先看见一个光电直冲空中,之后听见“轰”的一声,烟花爆炸了。随着震耳欲聋的声响,仿佛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花瓣越开越大、越来越亮,整个大地如同白昼,如梦如幻,美丽极了,只见星花越来越低、越来越暗,转眼间天空中只剩下烟云般花瓣的痕迹缓缓的飘香远方。这时一颗颗烟花又从烟花筒中喷发,犹如一串串珍珠、一颗颗流星、一朵朵菊花、一条条瀑布……一朵朵光芒四射、灿烂无比的烟花,在天空中飞舞,各式各样,五光十色,夜空顿时变得光彩夺目,此起彼伏,人们也惊叫不绝。

 晚上八点,我们回到了家,奶奶端上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一个个汤圆像珍珠一样,我夹起一个放到嘴里,软软的、粘粘的,咬一口,甜甜的汁流变满嘴,我一口气吃了好几个,爸爸妈妈看见了,开心的笑了,我们边吃汤圆边看元宵晚会。

 这个元宵节使我度过的最快乐的节日,我一生都不会忘记。

农历六月十六日是什么节日

每个地方都不一样的,我列举几种

1=麻江摆仰村---幽雅的地方为“变仰”

kaili 发表于 2006-2-10 17:24:33

苗语称这幽雅的地方为“变仰”,摆仰东“变仰”的译音,这里的苗族人民能歌善舞,妇女擅长桃花、刺绣,她们能织出精美的花带和绚丽多彩的锦缎。这里有飘逸的芦笙舞,余音袅袅的苗箫、圆润婉转的木叶歌,还有动人心扉的情歌、酒歌以及惊心动魄的斗牛场面。农历正月十五日、十六日是摆仰芦笙节。每逢节日,身着盛装的苗家青年,银铃叮当,顾翩起舞,欢快地吹起了芦笙。亲朋好友进寨时,要喝迎客酒,送别时要喝送客酒。每逢这一时刻,场上欢歌不断,让人流连忘返。1992年这个村便成为了贵州省东线旅游的民族村寨之一。

2悠悠贝江水,浓浓苗家情

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距桂林市154公里,距柳州市100公里,是大桂林旅游圈的组成部分。拥有苗、瑶、侗、壮、汉、仫佬、水家等13个民族,全县人口47万,其中苗族占39%,故俗称大苗山。走进大苗山,那古香古色的苗楼、婀娜多姿的竹海、清澈透亮的河水让人体验到了苗山迷人的风光和感受到苗族人民的热情、纯朴。大苗山的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全县有各种大小民族节日、集会近百个,较大的有十多个,有"百节之乡"的美称。规模巨大、影响较大的苗族节日有过苗年、安太芦笙节(农历正月十三日)、香粉古龙坡会(农历正月十六日)、安陲芒蒿节(农历正月十七日)、洞头二月二节(农历二月初二日)新禾节(农历"六月六")和斗马节、拉鼓节、过场节、闹鱼节等等。从2004年开始,融水每年11月26日都举办"中国芦笙·斗马之乡--融水芦笙·斗马节",苗族人民热忱欢迎四方游客来大苗山作客。

苗族还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日,各种形状的芦笙林立,各种色调的锦旗飘扬,青年男女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佩戴精致的项链等饰物,吹着悦耳的芦笙,跳起那多姿多彩的芦笙踩堂舞、拉鼓舞、敬酒舞、芒蒿舞、踩脚求爱舞等,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这些原始古朴的节目、独特的木楼建筑、手工精巧的服饰、别有风味的民族餐饮、奇异的恋爱婚俗等,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画卷。

融水有着两千年的历史。这里山青水秀、古迹繁多。明代大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这里停留驻足13天之久,在《徐霞客游记》中留有一万多字记载和一幅插图。"元宝山--贝江"于1987年列为省(区)级风景区,元宝山于1994年12月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贝江风光风情游"是90年代初期崛起的一条旅游热线,年均接待近10万中外游客。那独具特色的苗寨、清澈的贝江、藏着"野人之迷"的元宝山、有着历代摩崖石刻的真仙岩(老君洞)、佛教胜地老子山、传出神秘鼓乐声的古鼎龙潭……让游人为之倾倒、为之陶醉。

融水今后的旅游发展立足"大苗山",开发"苗"文化旅游精品,突出"苗"味。使游客到融水能看到"大苗山"最美的苗岭风光,感受到"大苗山"最独特的苗族风情,了解到"大苗山"最灿烂的苗族文化,吃到"大苗山"最(地道)原汁原味的"苗菜",购到"大苗山"最特色的土特产(山货),做足"苗"字文章。

让大苗山的"风情-山-水"(即:苗族风情、元宝山、贝江)整合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全力打响"三张牌"(苗族牌、元宝山牌、贝江牌),做强做大苗山文化旅游品牌

3锡伯族,现有17.2万人。锡伯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边疆,征调锡伯族官兵及家属3000余人迁往新疆伊犁河谷--现在的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

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的基础上略加改变而形成的。锡伯族人基本通晓汉语,新疆地区的锡伯族人有的还兼通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

锡伯族的宗教信仰早期属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后来信仰萨满教和藏传佛教。?

锡伯族原为游牧民族,弓箭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他们古代所从事的渔猎活动,还是后来编入清朝

“八旗”而开始的军旅生涯,都需要好的箭法。如今,锡伯族人仍承传着射箭的习俗,男女老少都喜欢这项运动。小伙子向姑娘求爱,也要有高超的射箭技术才能博得姑娘的欢心。射箭是锡伯族最喜爱的传统群众性体育活动,每逢中秋节、春节、“四一八”西迁节时,他们都要举行射箭表演和比赛。?

锡伯族的男装多为长袍,长领不太高,纽扣在右侧,长袍左右下面开衩;女装也是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在边缘和袖口上常用花边点缀,青年妇女的长袍多用色彩鲜艳的格子布来制作。中老年人多穿青、蓝色,青年人则多穿红、绿、紫等色。妇女的服饰还有耳环、戒指和手镯。老年人夏天包白色头巾,冬天多戴棉毛春秋帽。?

锡伯族人,特别是迁移到新疆的锡伯族人,善于种植农作物。现在的察布查尔共有399多万 亩高产、稳产田。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还种胡麻、油菜、向日葵等油作物以 及甜菜、烟草、大麻、棉花等经济作物。?

锡伯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面食,如有尊贵客人来访,则要杀羊款待,做丰盛独特的“全羊席”(锡伯族人称之为"莫尔雪克")。他们还要用韭菜、青辣椒、红辣椒、红萝卜、芹菜等各色蔬菜切丝加工成“花花菜”,这种“花花菜”清淡爽口、营养丰富,是锡伯族人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菜肴。?

锡伯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抹黑节、杜因拜扎坤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锡伯族的清明节一般在农历三月过一次,但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的锡伯族人每年要在农历三月和七月过两次清明节。过节时,人们分别用鱼和瓜果祭供,所以分别称为鱼清明和瓜清明。?

具有民族特色的“抹黑节”是在农历正月十六日。人们清晨起来,把准备好用来抹黑的布或毡片带上,挨家挨户,不分男女老幼互相往脸上抹黑,据说这是请求五谷神免掉庄稼的黑穗病,保证丰收。?

杜因拜扎坤节也称为“四一八”西迁节,这是锡伯族传统的盛大节日。这一天是当年被迫西迁新疆屯边的锡伯族人与留居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话别的日子。二百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人都要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节日这天,家家都要把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丰盛的食品,穿上节日盛装,相聚在一起,弹起“东布尔”(锡伯族的一种乐器),吹起“墨克调”(锡伯族的一种曲调),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贝勒恩”,来庆祝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此外,还要进行摔跤、射箭、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

(内容出自雅嘎热、韦鹏飞、祁崇海等编著的《中华各民族》一书。)

4

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沈阳是中国特大城市和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又是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科技、商贸、金融、交通的中心。

沈阳地处东北地区的南部,辽宁省的中心。她背倚长白山麓,面向渤海之滨,是辽东半岛的腹地。在以沈阳为中心的150公里的半径内,有中国著名的钢都鞍山、煤都抚顺、煤铁之城本溪、煤电之城阜新、石油之城盘锦、轻纺之城丹东、化纤之城辽阳和粮食煤炭基地铁岭,这些资源丰富、实力雄厚的辽宁中部工业城市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城市群。沟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正在开发的营口新港和锦州港,距沈阳也不超过400公里。

沈阳市的旅游景观丰富多彩,以名胜古迹最为突出. 沈阳历史文化遗产厚重,是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7200年前就有沈阳先民繁衍生息。迄今已建城2300年。闻名遐迩的古新乐遗址、清故宫、皇家陵寝、古盛京一条街以及45亿年的古陨石山、奇特的怪坡、棋盘山风景区等众多名胜古迹。

沈阳民俗

1.沈阳秧歌

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分高跷、地秧歌两大类。沈阳人酷爱秧歌,他们舞得热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犷,令人振奋。如今早晚或节假日的沈阳街头,不仅常有火爆的老年秧歌队表演,还有精品秧歌表演,如"蹉步秧歌"、"灯官秧歌"、少儿高跷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水袖秧歌"、"举顶高跷"等。每年,沈阳都有举办秧歌节,历时五至七天。大型秧歌比赛是秧歌节的主体项目。秧歌节的举办,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了解沈阳,也让中国和沈阳的秧歌走向世界。

2.西迁节和抹愚节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辽宁锡伯族都要举行盛大的节日庙会,以纪念220多年前锡伯族人从东北迁往西北边陲的壮举,这是锡伯族人最盛大的节日。此外,还要举行文艺会演和赛马、叼羊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抹黑节则是在农历正月十六日,据说这一日是巡天神来视察的日子,一到这天,锡伯人不等天亮就纷纷出门,挨门串户,不分男女老少往脸上抹黑。青年人见了老年人,先请安,后跪一脚,再向长者脸上象征性地抹一点黑,以示尊敬和吉庆。也好让巡天神看见他们的诚心,免去小麦的黑穗病。

3.锡伯族的“喜利妈妈”

每逢正月初一,锡伯族家家户户都要供奉"喜利妈妈",求她保佑全家平安、人财兴旺。"喜利妈妈"是锡伯人求子孙繁衍不断的象征,又是记载锡伯族家庭州系的族谱。"喜利妈妈"的牌位一般在堂房的西北角上,其象征仪标是一条两丈多长的丝绳。它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大扫除后,开始供奉,到农历二月初二,再装入纸袋,放回原处。

4.撒路灯习俗

地处沈阳的西北地区有十月十撒路灯习惯,农历正月十五春节过后,专人组织二十至二十五人做灯笼,做好点火的纸包,等到正月十四的傍晚,举灯笼人排成两队,以锣鼓为前导,有人把纸包点燃,沿家放在地上,小纸包燃烧时间较长,又被沿路放在地面上,所以叫撒路灯,让人感到神秘惬意,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5.火地与火坑

火炕是北方居室中常见的一种取暖设备。火地与火炕一样,只是一个在地面上,一个在地面下而已。火地与火炕设置方法相同,就是在地面下砌烟道,烘热地面,使热量在室内散发,增加室内的温度。铺设火地、火炕的材料,一般以青砖为主。火炕与火地的灶门,一般设置在室外,在室外烧柴。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火炕与火地一般不设烟囱,而设置一种回旋形的烟道出烟。这种烟道俗称"二龙吐须"。在东北山区的满族人家,至今保留着这种建房习俗。